![](assets/common/avatar.png)
-
hugooh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12-20 15:40
威盛告祥碩 鬥法變鬥臭?
【聯合晚報╱記者呂俊儀/特稿】
2013.12.20 03:23 pm
威盛控告祥碩侵權案越演越烈,雙方隔空駁火,但事件不但沒有越辯越明,反頗有鬥臭傾向。尤其原本單純的智財訴訟案,蔓延成干擾營業、興訟動機疑慮、品牌競爭陰謀論,甚至出怪招希望出席對方記者會等動作與想法,不禁讓人聯想,台灣政治環境中讓外界厭惡的陋習,似乎有在商業競爭中凸顯跡象。
回歸事件源由,華碩旗下祥碩在2004年時期的主力產品為數位相框相關產品,並非高速傳輸介面如USB等產品,2008年祥碩營運出現虧損面臨轉型,公司隨後快速進入USB產品,並搶進當時業界相當關注的USB3.0市場,也部分程度讓市場競爭轉趨白熱化。
而2007年下半年時任威盛系統平台事業部總經理的林哲偉跳槽華碩,並先後擔任開放平台事業群及主機板業務主管,且相當時期,威盛相關業務研發人員亦陸續轉職祥碩,牽連出相關人員可能攜「槍」投靠疑慮,也是本件訴訟爭論焦點之一。
日前威盛在侵權訴訟中刑事告訴獲檢察官起訴,占相對有利位置,因而進一步加訴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此為一般刑、民事訴訟相當常見作法。
不過威盛與華碩集團都有富爸爸背景,加上兩集團在智慧手機市場即將正面交鋒,且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親上火線,威盛總經理陳文琦也對外釋疑,雙方將戰線層級拉高,讓單一的侵權訴訟,瞬間成為複雜的集團商業競爭聯想。
只不過回歸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兩造侵權與否既然已進入司法,似乎應讓司法決斷,當中細節應在法院陳述,而非隔空放話,尤其兩家公司均是上市公司,有其遊戲規則,對公司股東來說,訴訟最終結果對營運影響程度才是關注焦點,而非要不要奉陪、認不認錯、主管干不干擾等等語言,實無須透過媒體轉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