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hugooh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10-01 15:36
觀察站╱資源整合 對抗紅色警戒
【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特稿】
2013.10.01 03:04 pm
繼英業達併英華達、光寶科併建興電後,仁寶決定併華寶,進行資源整合,以因應行動時代的成長。整體下游電子業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產能過剩,紅色供應鏈強勁來襲,台灣電子下游電子業以合併整合資源,對抗代工業的紅色警戒。
在過去供不應求的時代,全球代工龍頭台灣電子五哥橫霸天下,鴻海、廣達、仁寶、宏碁、華碩喊水會結凍。如今,全球產能過剩,在行動裝置手機、平板取代PC與NB下,電子五哥出現質變。先是,和碩吃下Apple雙i大單,代工排名僅次於鴻海、廣達,勝過仁寶、緯創。以本質上而言,鴻海因吃雙i大單,仍穩居代工第一,廣達最先搶攻雲端商機,英業達跟進,緯創今年並另設子公司搭上雲端列車。仁寶今年強勢發動平板攻勢。下游電子五哥的EPS並未急劇衰退,但反映在股價上卻是低迷不振。
以昨日上興櫃的霹靂多媒體為例,以102元認購掛牌,股價直接飆上200元,以該股eps約4.64 元,本益比即達22倍,昨日更飆至43倍。下游電子五哥龍頭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曾在股東會中抱怨,為什麼鴻海EPS平均達8元,但本益比連10倍都不到? 靠大投資大資本,賺蠅頭小利辛苦錢的電子業本益比,遠低其他產業。
政府、學者一直問,為什麼電子代工業不轉型, 擺脫靠拚量保「毛三毛四」窘境?業者說改變談何容易。先從營收數字來看,電子五哥占上市櫃公司總營收約20%,其營收下滑影響整體台灣上市櫃營收消長,是整體產業與國家產業結構問題了。再從產業特性而言,電子五哥兩岸投資都相當大,包括機器設備及整體供應鏈,靠龐大的機器設備才能賺得小毛利。代工業就像大象要轉型為靈猴,但要轉身,大的身軀成為最大的包袱。
從本質上來看,代工製造與創新設計的思維本就不同,其管理風格更不同。代工靠嚴格的生產管理、物流管理取勝,而創新設計則以跳脫框架才能創新,就如同要工程師變成設計師一樣的困難。因此,台灣製造代工之路,只有在研發能力上著力,以突破困境。
但研發非一蹴可幾,在台灣製造業人、財深耕研發之前,台灣電子代工業已面臨全球產能過剩,中國品牌培植新堀起紅色供應鏈殺價搶單競爭。台灣廠商一向單打獨鬥,這一次面臨環境新挑戰,鴻海採分家,英業達、光寶、仁寶採購併,但同樣的目的-整合資源,集中火力。
華寶約在10年前上市,以專攻手機為主,走過MOTO、Nokia 功能手機的最顛峰時代,仁寶曾一度為全球NB代工龍頭,如今雙寶合併,一次將NB 、平板、手機的技術、產能、研發一次整合,以集結資源全力鞏固生存空間以及成長機會。雙寶合併,說明過去分工的時代結束,面對行動產品界線模糊化、紅色供應鏈的興起,台灣電子代工大廠集結資源全力因應,能否奏效,再創台灣電子科技奇蹟?各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