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2-12 10:16
台灣失業問題的量變與質變
台灣失業問題的量變與質變
近月以來,政府公布了不少有關勞動市場的調查報告,台灣的失業率於十月份升高,失業週數逐漸拉長,明年首季的人力需求則降至近三年半新低;另外,非典型就業人數在今年升至74萬人的新高,而非典型就業者的薪資不及平均薪資水準的一半。同時,博碩士的失業人數,更已將近三萬人。
這些現象有些是受景氣影響,屬短期的問題,但有些現象則是經濟結構、教育環境變化下的長期問題。我們在此不擬對短期問題多做討論,因為這是景氣循環的問題,只要來日景氣好轉,一切即可迎刃而解。但若屬經濟結構、教育環境的變遷所帶來的問題,則縱使來日景氣回升,亦屬無解,其影響之深遠,必須深入探討。
哪些是短期問題,哪些是長期問題,並不難分辨。例如,台灣目前失業率的升高、關廠失業人數的回升、明年首季企業僱用人力的需求下滑等問題,皆屬短期問題。而非典型就業人口的增加,博碩士失業人數的變化,青年失業率的倍增,非典型就業者薪資的停滯,這些都是長期經濟結構改變下的趨勢,不太容易因為景氣好轉而獲得解決。
我們可以這麼說,台灣的失業問題不但有「量變」的問題,更有「質變」的隱憂。失業人數由2000年的29萬升至近年的50萬,失業率由2.9%升至4.2%,這是「量變」;這個變化雖是個問題,但隱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質變」,毋寧是更令人憂心的。例如,台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逐年成長,海外就業人數與日俱增,還有賦閒人力、碩博士人力屢創新高,這些變化表面上對勞動市場似乎沒什麼不利,實則影響深遠:不僅影響來日的就業市場,更將影響來日的經濟成長。
多數人研判勞動市場的好壞,只看就業人數、失業人數及失業率,惟僅看這三項數據是明顯不夠的。因為,何謂失業?何謂就業?何謂勞動力?何謂非勞動力?其間有不少的灰色地帶。例如,每週工作一天與每週工作五天,皆屬就業者,然而兩者的處境明顯有著天壤之別。台灣有愈來愈多的就業者是屬於這類的不完全就業者,他們領著微薄的薪資,名為就業者,實為失業者,這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五年來已由65萬人增至74萬人;再如「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賦閒在家者」,一般人必定認為他們是失業者,但依勞動統計的定義,他們卻是非勞動力。台灣到底有多少失業者隱藏在非勞動力部門,又有多少名為賦閒者實為失業者,實難統計,勉強以非勞動力的資料加以估計,如今兩者合計也已逾90萬人,比五年前多出了15萬人。當然,這項數據裡的賦閒人口究竟有多少是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有多少是數銅板過著無工可做的生活,數字並沒有辦法給我們明確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項數據如此快速成長,自非好事。
台灣勞動市場的「質變」,除了非典型就業、賦閒人口的增加之外,如前所言,還有海外就業的問題。台灣目前的就業調查是以戶籍地為調查的母體,因此只要戶籍在台灣,不論是在上海、深圳或胡志明市工作,都會計入我們的就業人口。這項統計在過去工作人口跨國移動不多的年代,大致可以反映出台灣的就業機會,但是如今隨著國人海外就業日趨普遍,這項就業人口的變化就很難反映國內就業機會的起落。譬如說,今年十月就業人數1,090萬人,比去年十月的1,076萬人增加14萬人,這新增的14萬個就業機會究竟是在台灣創造的,或是在深圳、上海、胡志明市創造的,依然是謎。然而,改善台灣的失業率如果都得靠海外就業,這是政策的成功,抑或失敗?當是不言可喻的。
我們最後要提出的一項勞動市場的質變,就是台灣的博碩士人口在今年七、八月間已升逾100萬人,2000年不過才20萬人。以目前唸研究所的風氣仍盛看來,博碩士人口未來幾年還會持續升高。然而政府投入龐大的教育資源所創造的高學歷人口,如今低度運用的情況卻日趨嚴重,博士參加公務員初等考試、台鐵基層的道班工考試時有所聞,近期失業人數更已逼近三萬人。估計這個低度運用的情況,很難隨著景氣好轉而有改善。這個問題十年前有識之士早已提出警告,可惜執政者未能察納雅言,終致今日這個局面,而這個現象從表面數字上解讀是台灣人力素質提高,實則是學非所用、人力供需失衡愈趨嚴重。是福是禍,亦是不言自明的。
台灣自2000年以來,勞動市場不但出現量變,更出現質變。失業率、失業人數的增加這些「量變」易為各界所重視,但與勞動統計無直接關係,甚至尚無法統計的一些「質變」迄今仍是個謎。惟這些質變在不久的將來,必定又會造成量變,若決策當局不以長期的眼光來因應這個勞動市場的質變,再過十年,台灣的失業率會升至什麼水準,人力低度運用會到達什麼程度,實難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