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2-06 10:09
墨西哥能 台灣能嗎?
墨西哥能 台灣能嗎?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上月27日在白宮接見墨西哥革命制度黨(PRI)總統當選人裴尼亞(Enrique Pena Nieto)。長期以來墨西哥的革命制度黨和台灣的國民黨一直是「比較政治學」界熱門的研究案例,1980年代兩黨執政期間的經濟發展成為支持「威權政黨」的基礎,但千禧年兩黨同時遭「政黨輪替」後的發展卻大不相同。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固然提高了墨西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也改變了該國數10年穩定的經濟利益平衡,最終導致2000年的「政黨輪替」。然而,墨西哥的經濟體質也因NAFTA獲得改善,曾參與NAFTA協商的墨西哥經濟學家德拉卡業(Luis de la Calle)認為「NAFTA樹立了法治,有些人可能並不認為法治是一種特別符合墨西哥現狀的理念…法治會迫使你堅定不移地做正確的事。」
墨西哥是最後一個同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國家,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WTO第143個成員國後,墨西哥產品在國際市場被中國產品打的潰不成軍。但近10年來,墨西哥加強對外開放,與44個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數量是中國的兩倍以上,相當於巴西的四倍,因此已成為中國潛在的競爭對手。以2012年為例,上半年墨西哥占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4.2%(2005年僅為11%),反觀中國,則從2009年的29.3%降至26.4%。
革命制度黨最為人詬病的傳統之一是「指定制」(el dedazo),即前一任總統在徵得黨內共識後親自挑選、指定下一任總統候選人。千禧年政黨輪替後此傳統無以為繼,裴尼亞成為首位靠實力當選的總統,因此他也掌握了大幅改革的契機。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兩任總統)的12年間,墨西哥絕大多數的民眾已認同:政客的權力來自選舉、民主植基於權責相符、法治是不容協商的、貪腐是不可容忍的。
因此,墨西哥的公共知識份子阿其拉(Hector Aguilar Camin )和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卡斯達涅答(Jorge G. Castaneda)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題為「墨西哥的共識年代」(Mexico’sAge of Agreement)文中指出,「好消息是快速的改變已使墨西哥擺脫了沉重的包袱。」
就經濟層面而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得大於失」已成為全民共識,因此朝野都認為必須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以反映國家開放程度的指標--貿易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例,2010年墨西哥的比例達到58.6%,中國為47.9%,巴西僅18.5%。根據匯豐(HSBC)銀行估計,今年墨西哥可升至69%,中國為48%,巴西為19%。
至於多邊合作機制,繼今年6月6日與智利、秘魯和哥倫比亞簽署「拉美太平洋聯盟」框架協定後,6月18日墨西哥更宣布成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第10個談判國家。7月1日裴尼亞當選總統後立即投書《紐約時報》表示將「展開和亞太地區政經合作的新時代。」凡此種種充分顯示墨西哥進軍亞洲的強烈企圖。難怪野村證券大膽預言,不出10年墨西哥將超越巴西成為拉美龍頭。
反觀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8年間錯失了搭上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便車的機會,「二次輪替」4年多來,從美牛爭議延誤和美國的TIFA談判,到國民黨連勝文的「丐幫」說,到朝野對ECFA利弊仍各說各話,到《經濟學人》認為「前萬人迷馬英九光環盡失」,乃至日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決定自兼「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充分顯示朝野均深陷治理危機。
從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成果看,台灣的「二次政黨輪替」恐無法提供墨西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