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05:30

光電爭議頻傳、風電進度停滯等種種不順,再生能源目標達標仍存有不少隱憂。(資料照)
記者廖家寧/專題報導

再生能源發電量結構
台灣能源規劃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目標,今年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除役,台灣正式步入非核家園。核電歸零後,其餘能源占比微幅上升。目前除非核達標外,增氣占比已達46.6%,距離50%目標不遠;但因面臨光電爭議頻傳、風電進度停滯等種種不順,原訂2025年再生能源目標20%,跳票後已延後1年,2026年達標希望上仍有望一搏,但仍存有不少隱憂。

發電量結構
展綠目標方面,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是兩大綠能主力,太陽光電目標已延後1年,要在2026年達到20GW,以屋頂優先,地面複合利用為主,截至目前,光電總裝置容量累計14.94GW,其中屋頂累計9.5GW、地面型累計5.4GW。然而,光電面臨弊頻傳、台電躉購價格偏高、漁電共生案場養殖事實、廢棄模組棄置等爭議,也阻礙開發進度。

發電裝置容量
針對高價躉購光電致台電虧損爭議,經濟部能源署反駁,今年光電躉購費率每度4.3元,且25%的太陽光電透過轉供方式直接售予國內民間企業,光電產業已在躉購制度扶植下逐步走向市場化。
離岸風電部分,經濟部原定總裝置容量要在今年達到5.6GW,但因疫情、歐洲情搶船潮影響開發進度,因此時程延後1年;另又砍掉潛力場址的海峽一風場300MW(0.3GW)開發權,扣除其裝置容量,2026年總裝置容量目標改為5.3GW。
離岸風機已安裝452座
截至目前,累計離岸風機已安裝452座,總裝置容量累計4.13GW,包括今年上線的640MW允能雲林風場;另規劃要在今年併網的還有294.5MW台電二期風場、920MW沃旭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大彰化西北風場,正在努力施工中。
然而,離岸風電目標存在諸多隱憂,2024年雖順利達成「年度目標」,2026年有望達標5.3GW,但2027年後能否繼續推展仍是困難重重,區塊開發風場3-1、3-2期風場在經濟部宣布3-3期選商草案擬斷層式撤除國產化項目後,深陷融資困難的亂流中,持續卡關等待一線生機,區塊開發中唯一融資到位的僅有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的渢妙一風場,風睿能源(SRE)的海盛風電(F4)有望在年底前融資到位,其餘風場至今仍生死未卜,而3-3選商草案至今也尚未公布,畢竟是寸步難行,動輒得咎,目前仍是「僅聞樓梯響」,而後續浮式風場示範計畫也已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