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股海煉金   發佈於 2025-09-06 08:19

補貼掛帥難解租金困境?專家示警:供給趕不上需求 恐釀「價漲量縮」

徐筱嵐
2025年9月6日 週六 上午7:30

內政部日前宣布兩項重大租屋措施,民眾似乎並不買單,專家認為,補貼掛帥難解租金問題,增加供給才是當務之急。廖瑞祥攝

內政部日前宣布兩項重大租屋措施,一是「青年婚育租屋協助專案」,透過釋出婚育宅、擴大補貼,減輕新婚及育兒家庭租金負擔;二是推動《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修法,保障租期、限制租金漲幅、強化房客權益,引發市場激烈反應。專家認為,政策短期或許可舒緩壓力,在無法增加社宅或平價住宅的前提下,補貼刺激需求,反而推升市場租金,如何增加社宅供給、逼出空餘屋更是關鍵。
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說明「青年婚育租屋協助專案」規劃方向。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本次從「補貼支持」與「制度規範」雙軌出手,意在回應租屋市場的壓力。首先,在青年婚育租屋協助專案,行政院院會拍板自2025年至2028年釋出逾1.1萬戶婚育宅,並將中央興辦社會住宅匡列20%婚育宅保障新婚育兒家庭,讓新婚2年及育有學齡前幼兒家庭能夠優先入住,育兒家庭承租年限可達12年。

釋1.1萬戶婚育宅 租期保障3年+漲幅不得超過房租指數
同時擴大租金補貼資格,將所得標準由「最低生活費」3倍放寬至3.5倍,在方案公布後,符合婚育家庭資格者可再擴大加碼,自登記結婚2年內加碼補貼50%,每多生1胎再加碼補貼50%。另外,透過包租代管承租的婚育或育兒家庭,可申請每年最高6000元修繕補助,用於防墜、防撞、防燙等安全設施。
在租賃專法修法有四大方向,一、房客享有訂約與續約合計至少3年保障,房東僅能因自住收回;二、續約租金漲幅不得超過當月房租指數年增率;三、禁止房東拒絕房客申請租補、遷入戶籍等,違者受罰;四、租屋糾紛可透過公所免費調解或申請法律扶助。
內政部規畫在9月10日辦理座談蒐集各界意見,修正草案預計9月底前會送到行政院,經行政院審查過後,盼新會期可完成修法。
政策背後是「利益最大化」 供給不足難解結構性問題
青年生活追求調查_買房壓力_廖瑞祥攝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引用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公共選擇理論「政治中的成員,無論是選民、政治人物或官僚,都會像市場中的消費者或廠商一樣,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站在此論點來看本次的租金補貼,背後邏輯是「選票利益最大化」,選民在意的是實質福利,官僚擔心自身的烏紗帽,而執政者最終目的是爭取選票,從蔡政府末期開始,政策設計就是「有房階級的選票不能跑,無殼蝸牛別怨懟政府」, 面臨房價和租金飆漲,如何兩邊不得罪,最大公約數就是補貼
租金補貼為何會帶動房租上揚?章定煊分析,租金補貼會提高租客的可支付能力,在市場上平價住宅的供給量不足,反而讓房東有抬高租金的空間,形成「價漲量縮」的效果。以競價理論比喻,若市場上只有3戶房子,3名租客原本會依照自身的負擔能力選擇,在補貼提高支付能力後,就會出現價格往上競逐。
章定煊表示,通常政策會有落後效果,租金水準被墊高,不見得直接反映在租約上,進入換約階段,才有可能陸續浮現;同時,在價格競逐的過程中,連帶拉高老屋的租金價格。
章定煊直言,目前的困境是難以擴大租屋市場的供給,尤其缺乏平價住宅,雖然危老與都可以增加新屋量,往往租金偏高,如果沒有同步逼出空餘屋或進行大規模造鎮、加速社宅興建,短期反而會減少可租的平價住宅
章定煊認為,當初的住宅政策目標是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眼見興建速度趕不上,為了增加供給就推動包租代管,但發展迄今,租賃業還不夠發達,就祭出最後的手段––「租金補貼」,未料補貼執行容易且數字好看,使得政策逐漸偏向「補貼掛帥」,反而弱化結構改革
3年租期執行疑慮多 社宅難補足房東退場缺口
台北市敦化北路與民生東路社區樓中樓出租廣告,33坪月租金逾3萬元。黃怡菁攝

租賃條例曾於2023年進行重要修正,本次邁入二修,其中,房客享有訂約與續約合計至少3年保障,房東僅能因自住收回,以及續約租金漲幅不得超過當月主計總處發布的房租指數年增率,備受外界熱議。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指出,政府規劃保障租客3年租期,且房東僅能因自住收回,隨著高齡少子化衝擊,在實務上恐會出現極端案例,如房東過世後、由子女繼承,繼承人能否收回?在「買賣不破租賃」原則下如何認定?另一種更常見的是,房東聲稱要自住而收回,政府要如何稽核?若缺乏查核機制,恐怕淪為口號。
陳定中憂心,近年來,不只惡房東事件頻傳,租霸問題也層出不窮,倘若制度保障過度偏向房客時,房東在難以排除租霸的情況下,且免費調解或法律訴訟效果不彰,最後可能選擇退出市場,進一步導致供給減少,「這時社宅能否補足缺口?」
陳定中指出,目前全國社宅現存不到3.6萬戶,政府規劃未來兩年釋出1.1萬戶婚育宅,換算下來,只剩2.5萬戶的存量,而租屋市場逼近百萬戶,若有2%的房東退出,相當於減少2萬戶的供給,單是減少的數量就逼近現有的社宅供給量,甚至會排擠到其他人的需求,恐形成惡性循環。
陳定中認同婚育宅的概念,對於新婚夫婦、育兒家庭是很好的保障,但在社宅數量有限的前提下,戶數留給結婚者,形同另類的懲罰單身,恐讓政策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而「正本清源」的方式是增加社宅與加速包租代管,而非疊床架屋,政策需要更細緻設計,以避免良法成惡法。

歐洲限漲經驗未減壓 荷蘭法案上路租金仍狂飆
學者和房市專家陸續指出,國外曾有租金管制的前例,幾乎都以失敗收尾。太報製表
至於限制續約漲幅的設計,過去在歐美已有不少國家實施,成效似乎不如預期。章定煊補充,德國的社宅最高曾經達到20%,後來政府出售社宅,導致目前只剩下6%,公共系統無法發揮效益;而德國實施「租賃剎車法」,限制租金漲幅,但新建的房屋可排除在外,不少房東乾脆花大錢翻修,提升房屋價值後,就不受法令限制,使得住房供應不足,加上人口持續成長,導致租金仍持續上漲。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以荷蘭為例,根據荷蘭的WWS(房屋評分系統)將住宅分級,不同等級的住宅設定不同的租金管制範圍,如社宅租金較低,有最高租金上限及年度漲幅限制。而2024年實施《平價租金法案》,其特點之一,是設計一套評分標準,依房屋的大小、地點、設施和公共空間等項目,將租賃住宅分為不同等級,低於143分以下被歸類為社會租金住宅,有租金漲幅上限
何世昌補充,荷蘭政府參考其他國家失敗的經驗,設計配套的機制,包含評分與房東稅等制度,希望能避免重蹈覆轍,然而,荷蘭2024年的全國租金平均漲幅逾5%,原本漲幅相對少的社會住宅也在同年狂飆,逼近管制上限的5.8%
何世昌表示,荷蘭預期2025年的租金漲幅,恐怕不亞於2024年,即便荷蘭央行總裁Klaas Knot曾出面呼籲政府廢除《平價租金法案》,也引發國內正反兩極的意見。觀察其他各國的經驗,實施租金管制的國家,全都引發租金暴漲,租賃住宅供給量減少,非得等到租金基期墊高或達到滿足點之後,漲幅才會趨緩或下降,只能期盼台灣不要重蹈覆轍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