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05:30

群眾集資計畫當中的文化類專案,已由原先的日曆、桌曆等文創小物逐漸轉型。(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專題報導

2024年群眾集資排行榜文化類
文化類型群眾集資正在擺脫過去對日曆的高度依賴,轉而擁抱多樣的主題探索。2024年,文化類集資金額不僅持平甚至微幅上升,榜單上的題材從紀錄片、報導型出版品,到線上課程與訂製出版,展現出內容取向的集資專案正逐步擴張其影響力。
「過去文化集資幾乎都是日曆包辦前幾名,今年已經出現明顯的結構變化。」貝殼放大公司執行長林大涵指出,2024年文化類第一名為《科學人》專案,募得逾2000萬元;另有如歌仔戲演出、新台灣史運動等計畫也擠進前段班,題材不再侷限於設計與手帳,而是更貼近社會脈絡與公民參與。
專案採定期定額模式 存續時間更長
文化題材的集資型態也在改變。許多專案採取「定期定額」模式,讓群眾長期小額支持,例如台灣中心與文化運動類專案的訂閱型捐款,平均贊助月數可長達30個月。相較商品型專案多以單次交易為主,文化類專案在平台上的存續時間更長、社群互動也更穩定。
此外,文化集資正在從「出版」進入「場景」。例如職棒專案《台灣棒球訂製書》募資800多萬元後,原團隊轉而與職棒統一獅合作,策畫「球隊主題書」延伸內容;此外線上課程雖整體金額下滑,但仍有創作者持續經營特定社群,發展出教學→活動→出版的循環生態。
國際案例提供了更遠的視野。林大涵提到,日本的群眾集資平台READY4上已大量出現與展演空間、科學館、博物館合作的文化集資專案,甚至出現「以平台發起人身分,協助館所募資」的第三方策展角色。「台灣的國立科博館、台北動物園都曾接觸過這種模式,但目前仍在初步嘗試階段。」
文化類慢集資 比快爆紅更能扎根
從「我想出一本書」到「我想改造一個場域」,文化類集資的想像正在擴張。其所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內容與形式的選擇,更包括與公部門、場館、機構的合作模式。林大涵坦言,許多文化類提案其實不一定追求高金額,而是追求價值認同與持續陪伴,「這種『慢集資』比起『快爆紅』更能扎根。」
當文化不再只是「一次性的贊助對象」,而成為平台上的內容生產者,文化類集資將與媒體、教育、藝術等系統發生更緊密的連結。在內容與社群之間找到平衡,可能正是下一階段文化集資最值得追尋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