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4-04 20:40
東南亞成川普對等關稅「重災區」 蘋果供應鏈面臨嚴峻挑戰(圖:shutterstock)
在周三 (2 日) 備受全球矚目的川普對等關稅清單中,東南亞地區顯然已成為首當其衝的「重災區」。川普當天公佈了其關稅計畫的具體稅率,其中針對數個東南亞國家的對等關稅數字尤其引人關注。
美國將對越南的出口商品加徵高達 46% 的對等關稅,對泰國加徵 36%,對印尼加徵 32%,對馬來西亞加徵 24%,對柬埔寨加徵 49%。如此高的關稅立即引發了亞洲早盤時段多種東南亞貨幣的跳水,例如
泰銖兌美元下跌近 0.8%,馬來西亞
令吉、印尼盾等貨幣也紛紛走軟。市場投資者正密切關注這些國家是否會採取報復性措施,這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貿易緊張局勢。
荷蘭國際銀行分析師 Padhraic Garvey 和 Francesco Pesole 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受此次關稅公告打擊最嚴重的地區無疑便是亞洲新興市場」。
研究機構 Bespoke 更直言,若有公司此前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那麼恭喜你——你的對等關稅稅率如今為 46%」。事實上,越南或許是東南亞國家在此次川普關稅打壓下最為顯著的例子。
SSI Securities Corp. 首席經濟學家 Pham Luu Hung 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對等關稅「可能會擾亂全球貿易,因為供應鏈和需求無法在短期內迅速調整」。不過,他預計越南與美國的談判可能會緩和關稅,並帶來「積極的發展」。
目前,越南已計畫派遣由副總理胡德福率領的代表團再次訪美,希望能與美國進行談判。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指出,川普對亞洲徵收對等關稅對經濟增長的拖累可能比 2018-19 年更大,因為該地區大多數國家對美國都有貿易順差,亞洲最容易受到關稅的影響。
他們認為,接下來的重點將在於這些國家是否能與美國談判達成協議以降低關稅,並警告「政策不確定性的上升將打壓企業信心,進而打壓資本支出和貿易。一個經濟體愈是以貿易為導向,關稅對經濟增長的拖累就愈大」。
蘋果供應鏈成靶心
川普的關稅「大殺器」也精準地擊中了蘋果等科技巨頭及其全球供應鏈。蘋果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全球供應鏈整合最好的公司之一,其供應鏈呈現「中國 - 東南亞 - 美洲」的三級架構。然而,新的關稅政策使得蘋果多年來為應對中美貿易戰和供應鏈中斷所做的努力面臨嚴峻挑戰。
自從中美科技戰和貿易戰開始以來,蘋果就要求供應商在 2025 年底前實現「中國 + 2」布局,即在中國以外建立兩個生產基地。這使得蘋果已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越南等地。然而,越南對美出口關稅從 0% 驟升至 46%,印度加徵 26% 關稅,泰國加徵 36% 關稅等,使得這些地區的替代效應被關稅政策抵消,當地建廠的成本優勢喪失。
以越南、印度、泰國為例,這些地區的產能和良率在短期內仍大幅落後於中國。例如,富士康印度金奈工廠雖已啟動 iPhone 16 的試產,但良品率僅為 82%,遠低於中國工廠的 99%。成本被關稅抵消,產能和良率又難以在短期內趕上中國,這都決定了東南亞地區短期內難以承接大規模的訂單轉移。東南亞這個蘋果原本試圖尋找的「避風港」正在失效。
美國本地建設緩不濟急
儘管在川普的壓力下,蘋果承諾未來四年在美國投資 5000 億美元以推進「美國製造」,但實際進展緩慢。目前僅有 Mac Pro 在美國德州組裝,且該機型銷量占比不足蘋果總營收的 2%。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雖然計畫小規模生產 A 系列晶片,但量產時間推遲至 2026 年,且產能僅能滿足蘋果 5% 的晶片需求,無法緩解當前的供應鏈危機。更甚的是,美國本土的生產成本遠高於中國。
因此,即使蘋果有意將更多的組裝和製造搬遷到美國本土,也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問題. 相較之下,中國供應鏈正在進行垂直整合,形成牢不可破的護城河。例如,立訊精密的 AirPods 產線實現了「奈米級」自動化,人均產出效率是越南工廠的 2.3 倍。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中國果鏈在柔性 OLED、5G 射頻前端等領域已形成顯著的技術優勢。此外,中國政府在政策整合方面的能力也是獨一無二的。
面對川普的關稅風暴,蘋果及其供應鏈在資本市場上遭受了猛烈衝擊。4 月 3 日,美股三大指數全線暴跌,其中納指暴跌 5.97%,創下 2020 年 3 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蘋果公司股價當天暴跌逾 9%,市值蒸發約 3110 億美元。在香港和中國大陸市場,蘋果概念股也紛紛大跌。分析師普遍認為,新的關稅將擠壓蘋果的利潤率,而且在消費者信心疲軟之際,蘋果不太可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來完全抵消關稅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