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4-11-16 07:11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1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1
我們回憶過去中學時代,在那時也是學了一些的文學經典作品,比如莫泊桑的《項鍊》、《我的叔叔于勒》,還有這篇朱自清的《背影》散文等等,如果今天有人問起你對這些作品有一個怎樣的理解,我想我們十之八九,還是會拿出我們中學老師告訴我們的那些所謂「中心思想」來回答你的問題。
在這裡我有必要提示一下,就是我們為什麼總會毫不猶豫的拿出我們少年時代的理解和認識,一直放在今天都已經成年的我們,還仍然用那些略顯淺薄和稚嫩的觀點,來做成人的答案?我想這是一直以來我們把「中心思想」作為標準答案的一個學習方式把,對於「中心思想」的統一,我想放在文學範圍來說討論,這似乎是一個很荒誕的閱讀思考方式。
文學其實本身並沒有一個所謂準確的答案,因為文學看似是與文本的「中心思想」有關係,但這個所謂文本作品的「中心思想」僅僅是一個手段,而閱讀的終極目的其實是思考。這也是我們過去在很多方面都容易犯下的觀念錯誤,就像總是在出發前指定了目的,走著走著卻忘記了初衷,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會是一個開放式的文本結構,這樣才會讓我們讀者有更多的詮釋空間,我們閱讀的終極目的從來不是詮釋意義,而是被作品引領者我們去思考。
我在之前的解讀文章中還列舉了一些實例,如通過優秀文學作品與普通文學作品的一些文學藝術特徵就可以看出,一些悲劇的作品為什麼要用悲劇做故事的結局?大團圓的故事結局與悲劇結局有什麼區別?其實原因就在於這個「思考」的行為,悲劇是作品的結束,卻是思考的開始,而大團圓的結局恰恰與之相反,團圓意味著思考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