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喜樂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09-07 13:39
球王比利結腸癌逝! 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15年榜首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
三度奪下世界盃冠軍的球王比利(Pele),於當地時間29日因結腸癌惡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巴西,享壽82歲,許多球星都發文哀悼。
三度奪下世界盃冠軍的球王比利(Pele),於當地時間29日因結腸癌惡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巴西,享壽82歲,許多球星都發文哀悼。根據國健署29日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再度蟬聯十大癌症榜首,連續15年位居第一。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提醒,大腸癌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重量減輕、大便變細小、有腫塊等。如發現異狀,可能已是中晚期。
癌症時鐘又加快 大腸癌多達1萬6829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快轉1秒。
十大癌症確診人數(男女合計),大腸癌連續15年居冠,確診人數多達1萬6829人,其次依序為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便血、體重變輕、腹痛 有症狀恐為中晚期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醒,疫情期間如果曾經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重量減輕、貧血、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症狀,中晚期的機率很高,千萬不要猶豫立刻前往醫院檢查,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腸癌,能以手術治療都能有很高的治癒率。
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有腸道病史、大腸癌家族病史者、曾經發現大腸息肉、曾經潰瘍型大腸發炎等。楊純豪說明,醫學上的直系親屬定義與法律不同,父母乃至兄弟姊妹都算,故若有家人確診大腸癌或有相關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他表示自己的父親就是大腸癌患者,因此自己也都會做大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檢查。
多久要篩一次大腸鏡? 高風險族群看過來
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檢體採集容易,檢查前不須飲食控制。篩檢正常者(陰性),維持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以確保健康;篩檢異常者(陽性),應盡速至醫院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約有4成為一期患者。
一般民眾:
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建議應進行大腸鏡檢查。
具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後每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患者之民眾:
建議20至25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臨床診斷疑似或經基因檢查確診為腺瘤性息肉症候群之患者:
建議10至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日常預防+勇敢就醫 晚期也能延長存活期
楊純豪呼籲民眾平時多攝取高纖蔬果,少吃動物性脂肪、紅肉,保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定期篩檢,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立刻安排檢查,即使確診,勇敢就醫也能有良好的治療成果。
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目前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化療、免疫治療等。
楊純豪表示,大腸鏡檢查能有效發現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可延長病患存活期。大腸檢查結果有4成為第一期病患,在手術治療下,治癒率能夠有95%以上;前三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腸癌甚至腫瘤轉移,在多專科團隊與多線治療並行下,藉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並切除腫瘤,仍然有機會能治癒、延長存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