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 禁止登錄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5-31 07:56

印政府組團赴台取經促軟硬合作

印政府組團赴台取經促軟硬合作
2010/05/30 18:10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特稿)為維持強勁經濟成長動能,印度決定全力扶植本土電子硬體製造業;中央政府今年更首度組團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尋求與台灣科技大廠開展「軟硬合作」的可能性。
印度通訊與資訊科技部助理次長辛赫(RakeshSingh)率地方政府資訊科技部門負責人、經濟特區開發業者、資訊設備業者21人下午抵台,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之外,更將拜訪台灣科技大廠,尋求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代表團團員包括古茶拉底(Gujarat)省資訊科技廳廳長薩克納(Ravi Saxena)、國家製造業競爭力委員會(Nation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Council)官員詹恩(R.K. Jain)、加爾各答(Kolkata)經濟特區代表。
參團業者包括英特爾(Intel)、太陽光電業者Moser Bear、電腦製造業者HCL Infosystems Ltd.、印度半導體協會(Indian Semiconductor Association)、印度手機協會(Indian Cellular Association)、軟體公司印福思科技公司(Infosys)、外國廠商赴印投資窗口Invest India等10餘家。
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之外,代表團預定6月2日出席「印度資通訊產業發展趨勢與商機研討會」;6天行程預定拜訪的台灣廠商及機構包括東元集團、創見資訊、和碩聯合科技、台達電、定揚科技、緯創資通、微星科技、友達光電、台積電、資策會和工研院等。
農業人口佔多數、軟體工業和服務業發達的印度,過去向來給人鮮有製造業的印象。辛赫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5至7年來,印度經濟發生某些基本變化,決策高層清楚瞭解,未來必須加強農業和製造業兩大核心領域。
辛赫說,「若未在此2大領域展開根本改革並獲得進步,維持高成長將越來越困難。」
他指出,電子硬體製造業1970-80年代的成長動力來自中國,90年代東南亞也趕上趨勢,台灣也在同一時間自此產業獲致經濟成長。然而,因經濟環境尚未到位,印度在這段期間從未登上電子硬體製造的發展和成長舞台。
不過他表示,1991年經濟改革後至今日,開放成果已十分明顯。為使高成長動能延續到下個10到15年,印度決定發展製造業,其中電子硬體製造是重要一環。
他強調,台灣在電子產品製造方面的進步情況令人印象深刻,全球都看到台灣的成功;做為成長中的大國,印度很有興趣到台灣看看,希望從台灣科技發展的成就中獲益。
他說,與台灣產業界互動、對話,並且考察印、台「產業對產業」間協同合作如何進行,是此行主要目的。
辛赫說,為瞭解本身需求,並獲致預期成果,這趟台灣行規劃過程逾4個月。由於台北國際電腦展聚焦資訊科技(IT)和電子領域,包括產業領導人、決策者可在同一平台一網打盡,成為印方出團最佳時機。
他表示,代表團也許是多年來印度中央政府主導的首發團,但「這不會是最後一團,將對像台灣這樣的國家提出一系列訪問安排。」
記者詢問一系列訪問如何規劃?辛赫毫不考慮表示,下1個代表團6個月後「肯定會出發」,作為首發團的後續。他強調:「我們已經決定1年2個團,從印度這邊派出,這是政府的團。而在此同時,產業團、地方政府團,也會陸續前往。」
他舉例,古茶拉底省政府6月底就有1個很大的團要到台灣。
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印度過去向以軟體工業聞名,但從提供就業的角度來講,發展硬體製造業,更是1條很可行的道路。
他說:「(印度代表團此行)目的不是一般採購,也不是一般參觀,是希望慢慢地把印度的市場、品牌,跟台灣的科技製造能力在印度結合。」
他強調,印方代表團此時前往台北,一則在呼應台商在過去2、3年來絡繹前往印度考察探路的趨勢;再則也受到行政院院長吳敦義4月23日在行政院院會裁示,將鼓勵台商前往印度、印尼投資政策宣示的激勵。
翁文祺認為,印度需要台灣協助硬體製造、增加就業;台灣也需要印度龐大市場;儘管台商在東南亞有許多投資,但當地人口總數不到印度的一半。他說:「印度市場甚至比整個歐洲都還要來得大,而且相對低度開發。」
他強調,若可促成印度、台灣「軟(體)、硬(體)合作」,可謂「天作姻緣」。
TOP
關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