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洋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11-05 08:54

東西方文化差異是關鍵?亞洲防疫績效值得歐美師法

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勢頭,就像是幽深的隧道,看不到盡頭。近日歐洲疫情再度升溫,促使法國及德國啟動新一輪的「禁足在家」及商業封鎖措施,所幸比之前的第一輪管制溫和一些。即使是先前疫情慘重的義大利與瑞典等國,現在病例又持續增加,顯示群聚免疫工作還有的做。美國似乎已經放棄防疫,一心等待疫苗到來。
然而,亞洲方面的好消息不應被忽視。南韓、越南、中國大陸、台灣及亞洲其他地區,防疫成效仍然顯著。法國、英國、西班牙及美國平均每百萬人中,就有500-700人因染患新冠肺炎而往生,而中國及南韓的數字卻不到10人。新冠肺炎原先的震央─武漢市,現在已再度歡迎觀光客到來。

彭博資訊歐盟與法國區專欄作家羅倫特(Lionel Laurent)認為,亞洲在防疫方面的優異表現,往往會因為本質論的思維模式所戕害,認為當東方做到一些西方做不到的事,大體上是因為兩者間在價值、政治與文化上有重大的差異。如果中國能有效控制疫情,必定是依靠嚴厲的政府政策,以及儒家思想的社會紐帶;認為新加坡只有28位病患往生,必然是由於當初李光耀實施務實威權主義所致。

事實上,這類無形力量可能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如果避免重複實封鎖措施的關鍵,是找到一套「與病毒共生」之道,包括廣泛篩檢、接觸追蹤及隔離陽性反應患者,以減緩傳染速度,則西方國家已經犯下了結構性,而非文化性的錯誤。
歐洲在第一波疫情消退後,也開始擴大篩檢,但速度太慢,時機太遲,難以補救先前的延誤,以及諸多瓶頸。病患接觸追蹤做得不夠徹底,追蹤App形同虛設。篩檢為陽性的病例未認真落實隔離,因為執行不力,且財務支持不足。這些都與哲學無關,而是與政策執行有關。德國總理梅克爾已經承認缺失,表示歐盟領導人應該加快動作。即使是組織性最強的德國社會,也未能阻止第二波疫情來襲。

亞洲公衛系統比歐洲更有活力

反觀亞洲,事實證明當地的公衛系統比歐洲更有活力。南韓率先落實篩檢,且經常利用簡易篩檢中心及「得來速(不下車)」方式進行篩檢。在武漢,主管機關兩周內對1100萬民眾完成篩檢。越南與南韓民眾篩檢結果為陽性反應的比率不到1%,而法國與西班牙在篩檢後呈現陽性反應的比率上升到10%。

在患者接觸追蹤方面,越南的作法是「嚴格盤問」個人資料,香港則是使用地理圍欄式的腕帶,一般歐洲人自然難以接受,但歐洲民眾也未能適當地執行自己的追蹤方式。例如在7、8月間,法國每名陽性反應者的接觸追蹤人數,由原先的4.5人減少到2.4人。篩檢與接觸追蹤工作如此馬虎,難怪歐洲未能控制疫情散布。

亞洲避免重複實封鎖措施的關鍵,顯然是找到一套「與病毒共生」之道,包括廣泛篩檢、接觸追蹤及隔離陽性反應患者,以減緩傳染速度。圖為一名南韓男子迎娶來自越南的太太。圖/歐新社

至於陽性反應者的隔離工作,中國大陸與南韓的作法是將中等症狀的患者留置在特殊治療中心,這也值得歐美國家參考。只要求病患居家隔離,並不能杜絕患者叭叭走,尤其是一些還需要出外討生活的人。而且居家隔離的效果也不佳;據一項研究估計,將病患隔離在特別機構內,防止傳染的效果是居家隔離的三倍。

亞洲與歐洲的差異其實是植根於近期,而非古代。過去廿年來亞洲曾經遭到多次傳染病襲擊,例如2003年的SARS,2015年的MERS,都曾迫使各國設置及提升防疫體制,也促使各國增加公衛投資。在2000-16年間,越南人均衛生相關支出平均年增9%;反觀歐洲,由於對財務的重視度超過疾病,醫院及病床數反而減少。

現在歐洲重新開始封鎖,防疫效果應該有所改善。好消息是現在歐盟各國更加合作,包括實施抗原篩檢,並共享資源。既然亞洲能夠從以往的疫情中取得教訓,西方國家應該也能夠做到。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