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09-20 10:15
夫妻理財 必閃五大地雷
你是否曾經與另一半談錢談到傷和氣,導致感情產生裂痕?《Cheers》雜誌曾調查指出,有3成受訪者因為錢跟親密伴侶吵過架,有4成4的受訪者雖然沒有正面起衝突,卻也或多或少曾因此感到心裡不舒服。當愛情碰上麵包,究竟會在親密關係中埋下哪些地雷?甚至稍一不慎,就成為造成婚姻裂痕的殺手?
地雷1 不信任
老婆,為什麼這個月家裡又花那麼多錢?妳到底會不會管錢啊!
你以為我愛花錢?你不知道每個月光是小孩的學費與生活費就要多少?
這是最常見的地雷。明明一方不想管帳,卻又愛質疑另一半的管帳能力,甚至認為另一半亂花錢。「掌櫃」角色吃力不討好,若是再碰上另一半愛挑剔,脾氣再好的人也難免會火氣上升。
地雷2 不尊重
老公,今年暑假可以帶小孩去東京迪士尼玩嗎?
妳不知道我賺錢很辛苦嗎?竟然還一天到晚想出去玩!
別以為賺錢的人是老大,身為家庭主婦的太太當然知道先生賺錢辛苦,但先生是否也能同樣體會太太持家的辛勞?即使負責賺錢,也不宜抱著老大心態,雙方都要尊重彼此。
地雷3 過度干涉
你為什麼又買新手機?為什麼又買新遊戲光碟?
說好了,家庭支出一人一半,剩下的就是自己的錢,我想買什麼是我的自由,妳管不著!
隨著雙薪家庭普遍,許多夫妻採取雙方約定平均或按比例分擔家庭開支,其他財務各自管理。若有一方常過度干涉對方的用錢行為,也易引起爭執。
地雷4 付出不對等
我都不用給我媽錢,為什麼你每月都要拿那麼多錢回你家?
妳媽有錢,我媽又沒錢,我不能不管她。
付出不對等也是常見地雷。不對等的面向,包括雙方對家庭支出的比例不相同,或與收入不對稱,或回饋原生家庭的金額不一致,都可能造成彼此互相埋怨。
地雷5 金錢觀念不同
老婆,我今年年終獎金比較多,我想要換一台更好的車。
車可以開就好了,你又不是真的賺大錢,不如把錢存起來,不然等我們老了靠什麼吃飯!
夫妻兩人若在金錢運用態度上差異過大,缺乏共識,一定會產生摩擦。
財務問題引發婚姻危機checklist
夫妻談錢易造成劍拔弩張場面的因素,除了上述5大地雷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隱形因子,「就是現代夫妻經濟太過於獨立,導致雙方對未來無共識,」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公信社會企業副總經理廖義榮指出。
受理過許多夫妻理財諮詢的廖義榮觀察,礙於文化和價值觀,台灣人不習慣在濃情密意時談錢的權利義務,直到結婚多年後,才發現雙方對未來的期望不一致,爭執反而更大。
畢竟,金錢是支持家庭運作的必要工具,「夫妻共同生活,絕不能閃避討論錢,」廖義榮認為,正向、開放的溝通,才有助於維持婚姻和諧。
談錢之前先談心
長期關注家庭理財議題的「家庭理財網」站長凱文建議,夫妻理財前必須先建立以下基本觀念:
彼此認同。夫妻兩人來自不同家庭,擁有不同的金錢價值觀很正常;況且價值觀本來並無絕對的對錯,任何一方都不要一味想改變對方。
聊勝於無。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凱文接觸過許多夫妻,發現家庭的幸福度與財務健全度成正比。家庭收入不見得要很多,但一定要妥善規劃,避免每月陷入挖東牆、補西牆的窘狀即可。
正視危險因子。譬如親友借貸是危及家庭財務的一大隱憂。建議夫妻要正視危險因子對婚姻的威脅,並坦承本身對這些危險因子的立場。
採取6行動,不再踩地雷
有了基本觀念後,夫妻如何談錢,才能減少針鋒相對的時刻?綜合整理專家建議,有6大溝通重點:
分配家庭開支:
即使雙方收入有落差,雙薪家庭的家庭開支仍建議採取共同分擔,或約定支出比例、項目的方式。
譬如先生負責房貸,太太負責生活費。或雙方約定,定期匯一筆金額至共同帳戶,由共同帳戶支付家庭開支。
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都要讓對方清楚知道彼此的付出,譬如先生負責房貸是每月支出多少錢?太太負責家庭生活費又是多少?這不是要相互比較,而是在清楚認知的前提下,可減少猜忌。
有記帳有真相:
猜忌是婚姻一大殺手,無論誰管錢都要記帳,雙方也都要定期檢視帳簿,不要等到不管錢的那一方突然想預支大筆金額時,才驚覺存款根本不夠用。不理性的人很可能就會懷疑對方是否把家用挪做它用,一旦心生猜忌,話語就容易傷人,爭執因而產生。
畫出底線:
每個人對於金錢的安全感不同,有人覺得500萬元存款足以安心度日,也有人覺得要存1000萬元才能高枕無憂。
夫妻談錢,要抓出彼此都能安心的界線,談妥後,雙方要確實遵守,不然就要尊重對方為保障家庭,可能做出切割。
譬如太太想借錢給姊妹淘,要先跟先生談好借貸最高金額;或先生想投資股票,也要先跟太太談好停損點。只要沒碰到底線,雙方就不要有過多抱怨。
說出地雷:
不說出來,對方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譬如太太不喜歡先生說:「妳不懂啦!」或先生不喜歡太太說:「你以為我們賺很多嗎?」不要一味隱忍,或期待對方自動發現、理解。
各退一步:
價值觀並無絕對的對錯,不要只單向想改變對方,雙方都要有所退讓。
譬如靜文與先生都是收入穩定的國小教師,兩人平時生活還算簡樸,但靜文喜歡買名牌包,她認為這是犒賞自己辛苦工作的獎勵,先生卻是一只帆布袋就能出門。剛結婚時,夫妻常為此事爭吵,吵了多年以後,靜文的觀念還是沒變,「我也不想因此跟太太離婚,只好各退一步,」靜文的先生笑說。
雙方溝通後,發現這項價值觀的落差不至於造成家庭負擔,先生便不再反對靜文買包,但約定1年只能買2個,總金額也不得超過8萬元。
平常多討論,絕不「突襲」另一半:許多年輕夫妻常覺得每月薪水光是應付家庭開支就不夠,怎麼奢談未來?
但夫妻相處是一輩子的事,不管錢多、錢少,都要未雨綢繆。不要等到工作10年後要買房,才發現一方存款有500萬元,另一方卻只有50萬元。這樣到底房子要登記在誰的名下?另一方要不要支付房貸?各種現實問題都會成為一觸即發的未爆彈。
即使雙方財務獨立,在進行重大財務決策與添購龐大資產時,最好都先跟另一半討論。有財務黑洞,也不要等銀行催款或法院寄出庭通知單才說出真相,這種「突襲」的毀滅力最驚人。
平時針對這些議題多交換意見,了解對方的渴望與偏好,避開5大地雷,那麼幸福甜蜜談情,心平氣和談錢,兩者兼顧也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