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ko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3-08 19:53

中國人的姓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3個字的

有人可能會說諸葛亮,司馬懿就是三個字,其實諸葛和司馬是複姓,名只有一個字:亮和懿。可能還有人會說劉玄德,趙子龍,孫仲謀不都是三個字嗎?可玄德、子龍和仲謀只是古代人的字而已,並不是名,這三個人的名都是一個字:備,雲和權。而且看水滸的時候,發現裡邊的梁山好漢的名大多都是一個字。可看明朝那些事的時候,發現很多人的名變成了兩個字。
先秦時期,「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乳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那麼,為什麼漢晉之間的單名會特別多呢?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乃是為了便於避諱。避諱起於西周時期,凡君主與尊長的名字不得直書或直說,必須用其他方法回避之。周代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傳?桓公六年》雲:“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周代用避諱事奉神靈,人死之後,他的名字就必須避諱。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諱的文字並不多,尚未因避諱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亂,所以複名在兩周時期大有人在。如周孝王名辟方,周平王名宜臼,周哀王名去疾,鄭莊公名寤生,晉文公名重耳,齊桓公名小白。 進入秦漢特別是漢代就大不同了,為了鞏固、強化封建專制統治和皇權,維護帝王唯我獨尊的神聖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須避諱,不但死名要避,活名也要避。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為“端月”,或讀作“征月”。漢高祖名邦,改“邦”為 “國”。東漢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為“茂才”。漢安帝之父名慶,改“慶”為“賀”,於是姓慶的都改成為姓賀。 避諱之制在漢晉時代越來越密,漢律已有觸諱犯法的規定,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曾詔日:“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諱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漢書?宣帝紀》)兩晉朝廷曾多次討論避諱,使諱制更趨複雜。東晉避後妃諱特多,並列入諱榜,令天下同諱,是一朝同制。 由於秦漢以來諱制越來越密,這就勢必產生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上上下下需要回避更改的文字也必然越來越多,由此造成了人名、地名、官名、書名、年號等的種種混亂;甚至追改古書,如將《春秋》改為《陽秋》,《莊子》改為《嚴子》。 為了儘量克服避諱帶來的弊端,減少諱字,漢晉時代的帝王採取了兩種約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採用單名(單名所諱之字比之複名要少一半)。 二:是採用冷僻字取名。 直到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進入大分裂、大動盪的時期,出現五胡亂華十九國,少數民族紛入中原,避諱制度遭受嚴重衝擊。避諱既無定制,寬嚴隨意而異,這一來,取名字也就不必再顧慮便不便於避諱。於是,神州大地複名又逐漸多了起來。 另外,魏晉以後,人們逐漸又把表示行輩的字從字轉向名,這就是現在的家譜中一般的行輩字派了。單名就變得不現實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