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翼火龍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6-01-03 12:46

全球科學園區掀競合大賽

2016-01-03 02:48 經濟日報 蕭筑云
在全球化推展下,資源與人才更容易流動,科學園區之間的競合也愈激烈。根據IASP國際科學園區年會會員數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400家的科學園區。如何持續創新並提升競爭力,已成為科學園區轉型升級的重要議題。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需求,科學園區的營運模式也跟著改變。早期(1950至1970年)科學園區多以科學研究和技術供給為主,將大學科學成果商業化;第二代科學園區(1971至1990年)以產業化為導向,整合研發與生產活動,我國首家新竹科學園區就是在此時設立。近期的第三代科學園區(1991至2010年)強調知識創新與區域發展需求,並與全球化連結。
第四代科學園區(2011年至今)則注重多元創新的鏈結,包括跨領域的人才知識交流,並整合更多利益關係者支援企業研發活動與新創企業,激發創新動力和科技轉移。
這種演進過程可以看出科學園區發展通常和國家科技政策有關;也就是從過去結合科學政策、技術政策、創新政策,到現在是基於「開放創新」的政策,強調發展跨組織間共生式開放創新網絡,也更重視各界人才間的合作網絡關係。
歐盟2011年時推動「下世代科學園區」計畫,將有自主創新能力、能建構區域系統的科學園區,經由典範識別與經驗學習推展到其他科學園區。
特別是結合更多中小企、地方政府、大學、投資者等參與,並運用PPP(公私夥伴關係)模式執行創新示範計畫,以及支援創業與創新等,都是科學園區轉型升級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芬蘭將科學園區視為「創新中心」的開放平台,串聯國家政策、地方政府與城市、企業資源等,不僅服務各類企業,還結合公私領域能量,透過創新育成等活動,促使園區廠商競爭力提升並前進國際市場。(作者是工研院IEK產業競爭與創新研究部政策與區域研究組經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