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7-24 05:49

解讀金融市場/陸匯率自由化...仍免不了干預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光是一家美國銀行倒閉,便讓全球貿易活動在短短三個月內萎縮30%,同時讓全球金融體系的重大瑕疵與潛在風險一一攤在陽光下。這對中國政府而言,無疑地是當頭棒喝,並因此下定決心,提高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普及度,降低中國對美元與美國金融體系的依賴,減輕類似情況未來再度上演時,可能受到的衝擊。
因此,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規模大幅成長。
起初,中國貿易活動以人民幣計價的比率微乎其微,但目前整體比重提升至20%,同時更有利於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對購買中國商品的海外進口商而言,只要人民幣取得容易,用人民幣計價其實不成問題。所以中國從香港開始,率先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不僅使人民幣計價貿易規模急遽成長,未來幾年的成長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隨著人民幣計價的貿易規模不斷成長,未來倫敦可望成為主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最後甚至會超越香港的霸主地位。身為全球與歐洲的金融重鎮,倫敦地理位置優越,同時擁有美元與歐洲貨幣國際清算中心的優勢。
今年7月初,美國與中國高層代表會談結束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北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持續降低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並擴大人民幣的交易區間彈性。各界普遍樂觀其成,同時有助於全球前兩大經濟體,打破眼前貿易談判的僵局以及政治歧見。
回顧過去,中國代表早已同意降低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程度,不再刻意打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但此次中美雙方首次白紙黑字寫下協議,確實是一大突破。
過去,美國國內的遊說團體一再向華府施壓,要求限制對中國的貿易活動;如今,雙方達成協議,華府面對的壓力也將減輕,並可望強化中、美貿易合作,包含中國對美國企業擴大開放國內市場。
此外,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則象徵中國經濟朝著自由化方向,再度向前邁出一大步。
中、美雙方高層進行會談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也重申推動匯率自由化的決心;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將加速進展,並將配合其他政策措施同步落實,以達成鬆綁資本帳限制的長期目標。相關的配合政策包括10月即將上路的「港股滬股直通車」,屆時符合資格的中國與香港投資人便可在港、滬兩地交易所買賣股票,個人投資人再也無須申請額度。此外,各界認為今年的三中全會,將是中國持續開放外資參與投資的關鍵。
諷刺的是,中國承諾減少干預外匯市場的時間點,卻可能是北京最須出手干預、藉以穩定全球經濟的時刻。
統計顯示,中國經濟成長已觸底反彈。第1季經濟數據雖然疲弱,同時期資本支出可能也呈現萎縮走勢。然而,5月份中國經濟表現已開始改善,北京當局亦鬆綁貨幣與財政政策。鬆綁政策雖然對中國的經濟活動有所助益,同時也將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
若人民幣隨著中國鬆綁匯率而貶值,由經濟學理論可知,全球經濟將因此面臨嚴重的通縮風險。
此外,人民幣貶值亦可能重燃中、美之間的政治緊張情勢,更遑論改善雙方的貿易關係。因此,未來中國政府仍得出手干預匯市,藉此穩定人民幣的匯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