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ab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8-29 10:58
《主筆室》後QE恐慌症,台股嚇過頭?
《主筆室》後QE恐慌症,台股嚇過頭?
2013/08/29 10:25 嘉實資訊
精實新聞 2013-08-29 10:25:00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最近全球股市都患了一種「後QE時期恐慌症」,以最>後QE時代的第一個現象,自今年5月下旬後已逐步發生,過去受惠全球資金借美元、轉進高利資產而上漲的新興股市,如東協國家、拉丁美洲等,都出現不小的跌幅,以指標的巴西、印度及東南亞股市來看,自今年5月下旬至今,除馬來西亞股市跌幅還僅個位數外,其餘都呈兩位數起跳,泰國、印尼股市波段跌幅甚至都已超過兩成,構成了牛、熊市反轉的條件。
這樣的情況,在後QE時期恐將延續。主要是過去這些新興市場在經濟成長率優於已開發國家、且基準利率也遠高於歐美下,是美元套利交易搶進的區域之一,高額的金融帳流入,多少彌補了財政雙赤字的壓力,在貨幣政策從極度寬鬆轉至寬鬆的過程中,熱錢不堪強勢美元與利率看升的雙面壓力,回流更為穩定的已開發國家,而在熱錢走後,留下的基本經濟問題未解,這些國際資金版圖的移動,將轉變為這些新興國家得面臨重大的內政問題。
不過,類似台灣及韓國介於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地位,這波調整上就不見得會出現與新興市場一樣的結果。首先,就QE首度實施的時間點來看(2009/3),當時台幣對美元最低落在35.297元,對照近期的30元左右,升幅約15%;同期韓元對美元則從1597升至1113,升幅約三成。
再看其他東南亞貨幣,泰銖兌美元從當時最低的36以下,今年在5月貶值潮前,一度都還見到29元以上,升幅超過19%;印尼盾同期的升幅也差異不大,介於18-19%;其他如菲律賓披索、馬來西亞幣等,升值至少也都17%起跳,甚至超過兩成。
也就是說,如果以當時QE竄逃的資金轉進的力道而言,台灣根本就是亞股的相對弱勢者,當然這與10A總裁強調的動態穩定,有絕對關係,不過從結果論來看,既然QE時間轉入台灣的資金動能就不如其他新興亞洲市場,撤離的速度及規模自然也不會這麼大,台幣對美元的相對穩定,反而成了長線外資敢進駐的條件。此外,最近幾天已多次被提及的,關於台灣經常帳盈餘、高外匯存底及短期外債部位等,都是我國得以在這波資產配置調整中,相對取得偏安的理由。
另個QE退場疑慮下的「進行式」,則是股債動能的反轉,特別是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因防禦題材狂吸金的美、德一線國公債,後海嘯時期因利差交易盛行壯大的高收益債/新興債市場,根據投信的統計,以資金流入動能來看,今年是2008年以來股市首度超越債市。
假設聯準會縮手買債已成既定趨勢,只剩時間問題,利率最為敏感的公債市場殖利率恐怕將逐步墊高,至於企業債與公債的利差今年5月以來先呈收斂,以致高收益債、新興債市場的跌幅反倒高於公債,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利率在走升的階段,公債仍將反映最為直接,也就是說,企業債市場的利差在先前過度收斂後,應有機會逐步朝長期合理區間靠攏,但可以想見的是,在棄債轉股潮下,過去一檔基金動輒吸金百億元的高收益債,恐難再成為市場寵兒。
也許有些人會問,東協市場這波的調整,何時告終?如果單就經濟結構問題來看,包括印尼的財政雙赤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重新尋找經濟成長的動能等,可能都還需要時間,不過,中國在內需市場好轉,且最大出口國的歐盟擺脫衰退,都可能增加該國經濟逐步復甦的動能下,中國或有機會再扮演東協出口的救世主,縮短東南亞風暴的影響層面。
而且要提醒投資人的是,即使聯準會最快9月起每月可能縮減1、2百億美元的買債規模,但至少還是再對市場注資,而非回收資金,且在美國就業率未降至6.5%以前,都還沒有升息條件,市場推估時間點可能落在2015年,也就是說,在基準利率未全面調升下,這些資金還是得尋求相對高利的報酬,假設這些新興市場本波調整後展現新的成長動能,仍有機會吸引資金青睞。
另外,不少人也已整理過的聯準會升息循環與台股的關係來看,在正式啟動升息後,股市都會先面臨短暫回檔後,走向長多,降息循環則相反,股市先短盛後衰,以此看來,假設未來全球性的升息是導因經濟重回復甦,對台股的影響或不用如此悲觀看待,投資人與政府與其擔心國際資金撤離的影響,還不如想想為何國內投資人不願意進場的長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