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9-03 07:47
儘速推動鼓勵台商返鄉投資政策
儘速推動鼓勵台商返鄉投資政策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日前在總統府財經月報上,提出「加強推動台商返台投資方案」,建議放寬外勞比率至40%、協助尋找廠商用地等5項措施,吸引符合一定條件的台商返台投資。馬英九總統在聽完簡報後表示,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推動台商回台機會稍縱即逝,並裁示以這個架構形成一個具體方案,儘快付諸執行。
政府為了挽救經濟景氣,近來不斷研擬各種政策,包括三業四化五亮點等,還參考德國經驗,提出「中堅企業躍升計畫」。不過這些計畫讓人覺得重點太分散,不知道政府到底是要協助什麼類型的產業?而且由於多半屬於中長期方案,涵蓋範圍很廣,大多數人對於這些方案有如霧裡看花。倒是推動鮭魚返鄉的訴求簡單明瞭,我們樂見政府部門趕快制定具體的執行辦法,讓有意回台的廠商得以儘速做成回台投資決定,使台灣在未來幾年內得以維持較佳的經濟成長率。
觀察台灣自1970年至今的經濟成長率變化,1970年至1980年的平均GDP成長率為9.8%,1980年至1990年的平均成長率為8.0%,1990年至2000年為6.5%。其後的10年則平均成長率只有3%至4%左右,是前一個10年的一半而已;而且呈現極大的波動,前段的5年因為網路泡沫而出現2001年的負成長,後段的5年則有金融海嘯而出現2009年的負成長。若以此趨勢預測,過去馬政府競選政見中曾喊出的633口號,其中每年6%經濟成長率,幾乎可以肯定是不可能實現了。而所謂的黃金十年,如果能維持平均3%的成長率,就算是很大的成就了。尤其過去我們所賴以經濟成長的歐美各國經濟,均處於成長停滯的狀態,加上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也從今年起減緩,對台灣的影響更大,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已經在「保2」中掙扎。
如何在此一艱難環境下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擴大公共建設增加財政支出,本來是政府應有的作為,不過目前國家財政拮据,政府債務又已接近舉債的上限,要增加政府預算支出困難重重,因此經濟成長還是要依賴民間的投資才行。其中如何將出走的台商找回來投資,其實是政府最可以著力之處。就如尹主委所言,近年大陸投資今非昔比,工資大幅上升,租稅優惠漸失,環保規定嚴格,這些情況已使得不少企業紛紛外移,我們可以藉此時機爭取部份台商回台投資。近年韓國政府已經在做了,甚至美國這麼高成本的國家都如此,因為大家都發覺製造業是國家的根本,扶持製造業投資,可以同時解決國內失業率問題。台灣在此時提出台商回台投資,的確是順應世界潮流的做法。
不過我們在此也要提出幾點注意事項,俾能讓鮭魚返鄉政策可以確切落實:
其一,這是一個必須掌握時機的政策,誠如馬總統所言,台商回台的機會稍縱即逝。根據相關人士透露,包括大立光、可成等高科技廠商本來就考慮鮭魚返鄉,若干筆記型電腦大廠、紡織業和玩具業也有回流意願。政府只要在政策上推一把,就能促其儘快做成決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目前經建會也決定該方案實施2年後落日,並最快在10月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均是正確的做法,讓鮭魚回流的步調更加快速進行。
其二,目前經建會提出的鮭魚回流方案中,最重要的優惠措施,就是放寬外勞的比率,依尹主委的說法,此一方案外勞在台停留期限一次3年,得展延一次,因此有6年的緩衝期,同時也不增加僱主的就業安定費。對此有人質疑,專為大陸台商彈性聘用外勞比率,恐怕對本土廠商「不公平」,將引起爭議。尤其這幾年來,國內工商團體本來就不斷呼籲勞委會鬆綁外勞的管制,卻始終得不到政府的回應,如今卻獨厚返鄉台商,實在說不過去。就此我們認為,為了吸引投資,放寬外勞的管制有其必要,惟政策上可以同時要求投資者增加本勞的僱用,那麼不論是大陸台商返鄉,或是固守在台灣的廠商,都可享有相同的待遇,該方案也才能順利執行。
其三,經建會所擬定的鮭魚條件似乎忽視了傳統產業。目前經建會提出符合條件的鮭魚廠商,包括做國際品牌、生產關鍵零組件,和回台投資一定規模高階產品等三類台商。目前我們所知的電子科技產業,大致就分為品牌和代工,也就是前述第一和第二類台商,不就等於包括了過去所有出走的電子業。然而傳統產業幾乎無所謂國際品牌,也沒有什麼關鍵零組件,例如前述的紡織業者和玩具業者等,但他們可能為了更高的品質製造和設計人才而欲返台投資。因此,對於台商的投資金額、可以增加僱用多少本土勞工等,才是鮭魚返鄉方案的審查重點,至於是那一類型的產業,應該是由廠商自己決定。
最後,環保署對於環保管制應參考國際標準,依法合理執行,絕對不能任由環保團體或學者主導,致使環評程序成為阻滯投資的障礙。否則不僅鮭魚無法順利返鄉,恐怕國內原有業者都要受不了而繼續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