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7-14 23:46

能源、法規雙重壓力,德國化工業加速外移

能源與法規雙重壓力下,德國化工業加速外移

在高昂能源成本與經濟疲弱的雙重壓力下,歐洲,尤其是德國的能源密集型石化與基礎化學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撤資潮。根據歐洲化工協會(Cefic)與《德國商報》(Handelsblatt)統計,自2021年以來,已有逾1,300萬噸產能、超過20座化工設施宣布關閉或規劃停產。僅在2024年,德國就有6家大型化工企業宣布關廠,影響近2,000名員工。其中,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將於2027年關閉其位於薩克森邦的乙烯裂解與氯鹼生產設施,波及550名員工。

其他化工大廠如巴斯夫(BASF)、拜耳(Bayer)、英力士(Ineos)及道達爾能源(TotalEnergies)亦相繼宣布裁撤、停產或重新評估其在歐洲的產能配置。此波撤資背後的主因包括:歐洲天然氣價格約為美國的4倍、設施老舊需巨額投資,以及中國廉價化學品湧入歐洲市場所引發的激烈價格競爭。此外,歐盟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如 REACH 和 PFAS 限制)與氣候政策,亦大幅推升業者的合規成本與營運風險。

為因應產業危機,歐盟已提出化工產業支持行動計畫,承諾簡化監管程序,並考慮採取貿易防衛機制;德國政府亦正評估進一步降低產業用電成本。然而,業界普遍認為這些對策來得過晚,恐難阻止撤資趨勢的加速發展。業者強調,基礎化學是整體工業價值鏈的根基,一旦失守,將重創汽車、建材、醫藥等多個關鍵產業,進一步削弱歐洲的產業主權與經濟韌性。尤其在東德地區,道氏化學若關閉核心設施,恐引發整個化工產業鏈的連鎖瓦解。(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