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7-14 20:58
比利時去年瓦隆區內河運輸量跌至1996年來最低
比利時內河航運逐漸沒落
比利時曾為歐洲內河航運重要樞紐,水運貨物噸位高居歐洲第三。然2024年比利時瓦隆區內河運輸量跌至1996年以來最低點,昔日輝煌漸褪。儘管瓦隆區擁逾450公里完善內河航運網,2023年運輸貨物達3,220萬噸,僅較法國少1,000萬噸(法國航道網絡規模為其20倍),整體貨運量仍持續下滑。
衰退原因
比利時內河航運衰退主要原因有二。首先,瓦隆區去工業化衝擊顯著。列日煉鋼等重工業消失,導致內河運輸每年損失800萬噸固體燃料及礦物運量。製造業大規模撤資,亦使水運需求銳減。
其次,經濟情勢嚴峻挑戰。2008年經濟危機、新冠疫情、能源危機、烏克蘭戰爭,及紅海危機等接連事件,皆衝擊內河航運發展。相較公路運輸靈活性與即時性,內河航運危機應變僵化,企業紛紛轉向卡車運輸,2023年比利時卡車貨運量甚至超出駁船8倍。
產業困境與轉型契機
內河航運除外部競爭,內部亦存多項問題。依據國家社會保險局(Inasti)資料,瓦隆區註冊船員人數7年內下降30%,致勞動力短缺。此外,列日港97%之土地已使用,面臨港區土地不足,難以應對新需求之困境。企業普遍認為水路運輸門檻較高,與卡車「門到門」服務相比,水運在轉換運輸模式上仍較為不便。儘管政府設有鼓勵企業自公路運輸轉向其他模式(如內河航運或鐵路)之補助計畫,然響應企業不多,過去30年來僅97家申請,平均每年僅3家。
為應對困境,瓦隆區政府承諾投資3.12億歐元用於基礎設施現代化,且過去15年已獲逾10億歐元歐盟基金支持。儘管政府投入鉅資,說服物流業者採用內河航運仍具挑戰。瓦隆區政府表示,未來可轉向「貨櫃運輸」、發展城市配送、廢棄物運輸等多種新用途,並推動整合多元運輸方式之「多式聯運」,使比利時內河航運重返榮耀。(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