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2-12 14:40
《韓股》KOSPI指數上漲0.37% 持續關注關稅
2025-02-12 14:34:30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韓國股市週三上漲,市場仍關注美國關稅政策的動向。川普暗示可能對汽車、半導體晶片和藥品等韓國主要出口產品徵收關稅,這加劇了市場的擔憂。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2月12日收盤上漲0.37%或9.34點,收2,548.39點。
韓國代理總統崔相穆週三表示,政府將於下週舉行出口戰略會議,討論旨在最大限度減少美國最新關稅升級影響的措施。週一,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計劃對所有鋼鐵和鋁進口徵收25%的關稅,並表示將於本週公布“對等關稅”,以及考慮對汽車、半導體和藥品徵收新關稅。
崔相穆表示,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政府將徹底評估美國關稅對各行業的潛在影響,並在必要時採取先發制人的全面應對措施。作為努力的一部分,政府將召開策略會議,討論對企業的支持措施,並探索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方法。此外,政府計劃加強對生物製藥行業的支持。
韓國工業部週三表示,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10個關鍵製造業領域的韓國企業今年計劃投資總計119兆韓元(818億美元),較去年的114兆韓元投資增加了4%。這些產業包括汽車、顯示器、充電電池、鋼鐵、生物、石化、造船、機械和機器人以及紡織。
半導體產業預計將增加對先進記憶體業務的投資,以應對人工智慧(AI)技術成長引發的強勁晶片需求。汽車產業計劃擴大電動車(EV)轉型投資。然而,由於需求低迷和供應過剩問題,二次電池和鋼鐵業可能會減少投資。
工業部長安德根表示,在全球貿易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進行戰略性海外投資很重要,但企業也必須重視國內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並解決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安呼籲企業特別關注人工智慧的投資,因為快速發展的技術可以為各行業帶來創新。
韓國央行週三的數據顯示,由於貸款監管收緊和房地產市場放緩,韓國銀行1月發放的家庭貸款連續第二個月下降。截至1月底,銀行未償還家庭貸款為1,140.5兆韓元(7,850.8億美元),較一個月前減少5,000億韓元。這標誌著連續第二個月下降,因為金融當局向主要貸款機構施壓,要求實施嚴格的貸款規則,以遏止家庭債務激增和房價上漲,12月份家庭貸款出現九個月來首次下降。
繼12月增加8,000億韓元之後,1月份房屋抵押貸款較上季增加1.7兆韓元。截至1月底,未償還抵押貸款為904.3兆韓元。但上個月銀行向家庭提供的無擔保或其他類型貸款減少了2.1兆韓元,至235.3兆韓元。
與此同時,根據金融監督院的數據,上個月所有金融機構發放的家庭貸款下降了0.9兆韓元,未償還額為1,667兆韓元,這是自3月以來的首次環比下降。特別是,經紀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發放的家庭貸款減少了5兆韓元,而12月則增加了2.4兆韓元。所有金融機構發放的房屋抵押貸款增加了3.3兆韓元,也較上月的3.4兆韓元增幅放緩。
韓國統計局週三的數據顯示,受資本貨物、尤其是資訊科技(IT)零件強勁需求的推動,2024年韓國大公司的出口較上年度大幅成長。2024年,韓國99,181家出口企業中排名前999家的出口額達到4,534億美元,比上一年的4,063億美元增長11.6%,主要得益於IT零件和運輸設備的強勁出口。
數據顯示,前10名出口企業出貨量佔總量的36.6%,較上年增加3.7個百分點。百強出口企業的份額上升了1.8個百分點,達到66.5%。另一方面,中型企業出口小幅下降0.7%,主要是因為原物料海外銷售疲軟。2024年所有當地企業的出口額達到6,837億美元,比前一年的6,322億美元成長8.1%。統計局稱,這一數字與工業部早些時候報告的6,838億美元略有不同,因為它不包括非營利組織的出貨量。
企業追蹤機構CEO Score週三表示,由於韓國主要上市公司尋求提升企業價值,2024年回購庫存股的總價值較上年增長了70%以上。數據顯示,韓國企業去年回購了價值14.3兆韓元(約98億美元)的庫存股,較上年同期的8.2兆韓元成長了72.8%。企業取消的庫存股價值達12.1兆韓元,比去年的4.7兆韓元增加了156%。股票回購和註銷通常有利於投資者,因為這些做法減少了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數量,從而增加了每股收益並可能推高股價。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005930.KS)上漲0.18%至55,800韓元。電池大廠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373220.KS)下跌1.31%至338,500韓元。DRAM巨擘SK海力士(SK Hynix)(000660.KS)下跌0.40%至198,800韓元。(圖片來源: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