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s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11-20 17:38
11/23號傳真稿筆記
091120智能電網─美、中、日、歐四大經濟區塊同時搶建
美、英、歐盟三大央行總裁宣布維持低利率,多頭繼續作莊,空頭慘遭修理,國際股市陸續創新高,台股順勢向8000點挺進。近期企業整併的消息相當多,應是景氣復甦的前兆,除了兩岸企業的相互參股之外,鴻海集團的群創( 3481 )連續併下統寶與奇美( 3009 )成為新奇美,最具震撼力,一舉成為國內最大以及全球第三大的面板廠,其零組件供應商勢必大洗牌,面板產業跨入新世紀,誰將是真正的受惠股呢?
巴菲特名利雙收
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在10月30日表示,全球經濟復甦很可能已後繼無力,且雙衰退的風險依然存在,羅傑斯與大摩也因金融市場長多而出現保守聲音,不過美、英、歐盟三大央行在11月5日同聲表示維持低利率環境,這一些大空頭(或者想喊下來自己進貨?)立即踢到鐵板。去年雷曼兄弟事件之後,全球央行大放資金,有如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莊家,當中美國股神巴菲特無疑堪當FED的發言人或者是最高顧問,2008年10月投書華爾街日報,說他已經領先知更鳥先啼,買進股票了,09年9月又說美國股市比債市便宜,11月又買進鐵路股,鐵路通常是景氣的前行指標,近期又加碼威名百貨,意味著巴菲特正在豪賭美國的景氣復甦與消費成長。巴菲特這一次漂亮的危機入市,不但博得好名聲,獲利也相當豐碩,巴氏的旗艦波克夏月初剛公布,第三季純益達32.4億美元或每股2087美元,是去年同季獲利10.6億美元或每股682美元的3倍有餘。
近期英國駿懋銀行已經提出償債計畫,走出破產重整的美國最大車廠通用汽車 (General Motors Corp.),也傳出計畫今年底開始償還積欠美國政府的67億美元紓困貸款,意味著通用可能如期在2011年中以前,償清所以政府注資。敏感者開始擔心政府刺激經濟的措施是否將啟動退場機制,不過即使政府退場,距離升息仍有相當遠,而且是在問題公司都能償還借款或注資之後才退場,這意味著市場已經恢復活力與生氣,應以利多視之,而估計在明年下半年之前,美國應無升息的機會,這一波資金行情,將在各國央行堅持不下莊的情形下,一直蔓延到明年上半年。
美中台三角關係重新定調
這一次歐巴馬亞洲之行在中國停留四天三夜,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或謂是美國重返亞洲,不過美中台新三角關係的確立似乎對我們更為重要。之前CNN修理馬英九在八八水災中救災不力,還網路投票表決是否罷免總統,以及達賴喇嘛來台,敏感者擔心這是美國對於台灣向中國傾斜的一項警告,不過這一次歐巴馬在聲明中提到,美國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之後,延宕多時的中台金融MOU就閃電簽訂(在簽訂的前夕,官員還才說MOU一定要等立法院審過),似乎在兩岸關係上美國已經先讓步,而中國是付出哪一些代價呢?歐巴馬除了表示,美國歡迎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之外,匯率亦是關注焦點,中國官方當然強悍的表示人民幣的升貶不容其他國家置喙,不過在歐巴馬離開中國的一、二周,大家淡忘了之後,反而要特別留意人民幣會不會悄悄的升值?屆時台幣將會有突破32元的關卡,而中國內需收成股,持有人民幣資產者以及中國資產股等將可受惠,台灣的資產股、營建股、金融股等內需族群也將隨勢上漲。
美、中、日、歐都搶建智能電網
另外,美中雙方也同意為下個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共同努力,並成立清潔能源研究中心,在能源等領域達成共識。當中所提到的智能電網,應有機會成為2010年的新黑馬產業。氣候陰晴雨不定,狂風弱風無風也難說,相對於用煤或油發電而言,使用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穩定性較弱,因此倘若要拉升太陽能、風力等替代能源的比例,則構築智能電網將是必要的前期作業。英國在2006年所做的實驗,建構完成智能電網之後,全國可以省電13%到15%,相當於每戶每年可省下60到80英鎊。現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在加速推動智能電網的建設,例如英國希望分10年將2600萬戶都換成智能電錶,希望到2020年能夠減碳三分之一。歐盟今年四月份也將智能電錶納入十年計畫中,預計2020年將有80%換錶,2022年100%換錶。美國今年一月份推出〈復甦計畫尺度報告〉,要將東西岸3000英里輸電線更新為智能電網,以及4000萬戶更新智能電錶,每戶更新電錶,政府都補助一半的錢。預估將投入110億美元,未來將可節省800億美元的電能。
中國則是預定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產出5.7億千瓦,占總發電量35%,將減排二氧化碳13.8億噸,智能電網屆時也將大功告成。其投資額將達4兆人民幣,分三個階段進行。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公布將在2010年投入55億日圓發展智能電網,據了解,關西電力公司在日本關西地區,去年11月已經推出智能電錶,到今年7月份已經完成9萬個智能電錶更新,關西地區有1200萬戶將陸續更新,而關東地區的人口是關西的7到8倍。美、歐、日、中全球四大經濟板塊同時建構智能電網,並且又是拉升太陽能、風力等替代能源比例之所必需,應是未來五年內值得密切留意的火紅產業。
智能電錶是2010年的新黑馬
解析中國智能電網的成本構成,不考慮大規模除能裝置,網路自動化與用戶側系統占成本40%,智能變電站占20%,智能調度占15%,柔性輸電系統占10%,其他15%。而若以智能電錶(ARM:Autumated Meter Reading)的成本來看,設備硬體占45%,網路硬體占20%,施工成本15%,專案管理11%,IT占9%。其實家中的水錶、瓦斯錶、電錶之數位化趨勢相當明顯,其中因為電錶本身有電力因此最容易先完成,電錶數位化成為智能電錶之外,除了電力公司不用派員逐家抄電錶之外,用戶也相對省電,可以雙向測知用電離峰或高峰,而選擇離峰時間再啟動家中用電較多的電器,爾後一般家庭也不再只是用電者,也有機會成為供電者。
中港相關的個股,例如中天科技(600522SH)從4.95元到25.52元人民幣,股價大漲415%,永鼎股份(600105SH)從2.62到10.38人民幣,大漲296%,香港的威勝集團(3393HK)生產智能電錶,股價從0.7港元上漲到8.35港元,股價大漲11倍,智能電網與智能電錶族群的利多正在發酵中,倘若以必要性以及成熟性而言,智能電錶應該比之前的電動車、電池等產業更值得期待。由於智能電錶一般要保固10年以上,對於穩定性、安全性的需求相當高,因此往往只有國際極大廠才能拿到電力公司的標案,以台灣廠商的特性,應該以供貨給國際大廠的零組件供應商,比較能真正吃到這一塊大餅,值得大家地毯式的挖掘。
MOU將墊高台股的合理本益比
兩岸金融MOU的簽訂,有幾個面向值得留意,一、現在外資持有整體金融股的比重已經接近歷史新高,或許金融股有短線利多出盡的壓力。二、據悉有許多銀行與證券,早已經與對岸的相關業者多次協商達成共識,只等MOU一簽訂M就對外公佈其合作與參股的詳細情形,而其參股的參考價位,倘若高於市價,將有利於個別股的向上攻擊,例如MOU在11月16日傍晚突然簽訂,康和證券( 6016 )18日就宣布已在日前與中國大陸上市證券商安徽國元證券簽訂合作備忘錄,約定雙方短期將進行經紀業務、新金融商品業務、資產管理、自營業務、期貨業務與期貨經理業務等的交流,為未來國元證券參股至多20%鋪平了道路。雙方實際合作仍要看明年完成簽訂ECFA內容而定。消息一出,股價就見到漲停板的價位。三、MOU一簽訂,將是兩岸和平紅利的確認,未來ECFA簽訂的可能性也大為提高,心理面必需加分,台股的整體合理本益比應該向上提升。四、中國的QDII(相當於台灣的境外基金)約400億台幣可來台投資,雖然絕對金額不多,但卻具有牽引力與指標性。觀察其中不少基金的合約中明訂,可以買進的境外公司,必須有五成以上營收來自於中國大陸。因此中國區獲利占整體比重較高的中國收成股,有機會成為追捧的標的,本期(1544期)先探(97到112頁)特別彙整上市櫃公司前三季中國獲利的比重,值得大家典藏。
新產業、新希望、新行情
新奇美成形之後,長線可受惠的零組件廠商有哪些?由於未來主導權是在群創手上,因此原本是群創的零組件供應商,應是首波可望增加訂單者,而原本是奇美的供應商,但是群創並沒有特定供應商者,也有機會受惠。群創原本以監視器的面板為主,LCD TV才剛要跨入,而奇美除了監視有相當的量之外,LCD TV更是翹楚,因此新奇美與舊群創落差最大的部分應該就在LCD TV這一塊。鴻海集團的首利( 1471 )佈局LCD TV的電源供應器,已經獲得南韓三星的訂單,群創新增LCD TV這一區塊,首利能否吃到原先奇美LCD TV電源供應器的大餅,頗值得留意追蹤。
亞馬遜書局Amazon是美股中少數能創歷史新高者,旗下電子書產品Kindle是主要獲利的利器,由於將推出到全球,採購量大增,Amazon預估第四季業績將比第三季成長五到七成,唯一供應商元太( 8069 )將首先獲利,元太電子紙占營收比重已經從二成拉升到五成,元太在電子紙的市占率高逾九成,尤其併了E Ink之後,掌握住了占成本六、七成的重要原料電子墨水,在電子紙市場上幾無敵手,試想,現在台灣的電子業當中,有哪一些公司的主要或重要原材料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這種戰略性的門檻,值得長線加分。
健策( 3653 )剛從興櫃新轉上市,卻是眾所矚目。健策主要生產CPU均熱片以及車用LED導線架,其中CPU均熱片在PS3、Wii等遊戲機市占高達五成,展望明年,XBOX(Natal)也將採用其均熱片,並且原本預計明年第四季才推出的PC用的均熱片,決定提前到明年第一季推出,PC的CPU市場是遊戲機的七倍以上,此部分明年頗具想像空間,由於健策的技術門檻較高,理應享受較高的本益比倍數,可預期應是法人追捧的標的,值得跨年度追蹤。
「以上內容、觀點為個人心得或引述報章雜誌,僅供研究、分析、討論、參考,切勿作為個人投資依據 , 更不為個人獲利保證 ,請謹慎思考,期股買賣盈虧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