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小姑媽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6-13 12:00
超怪!好穀災穀政府全都收 稻農幾乎穩賺不賠
由於一期稻作的收割產銷秩序全台大亂,導致烘乾設備、收割機全台大調度,農委會日前開記者會表示,稻穀濕度在30度以上的,政府保價收購每百台斤950元,呼籲農民不要搶收;就算大雨致災,若災損超過20%還能領1.8萬元現金救助;但農委會農糧署提出的災害救助,災害稻穀總計的補助金額比標準稻穀更高,稻農不論收與不收,幾乎穩賺不賠。
農委會「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今年起全面實施,過去申報「公糧保價收購」的農地,除了多一項「稻作直接給付」選擇,農民可以隨時改變主意,要參加公糧收購,還是要領給付自己賣出。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今年初登記要參與直接給付的農民有51%,但由於農民可以隨時改變主意,選擇價格高的賣,因此現在才正在收割,因此要計算有多少人參加並不準。
他說,公糧收購分為三等級,包括計畫、輔導與餘糧收購,三等都依照不同的含水率烘乾折算,有不同的收購價格;但是,若受災了,遇到暴雨和颱風,受災面積若超過20%,就會多加一筆每公頃1萬8000元的現金救助,也因此災害稻穀每公頃可領取15萬9600元,但受災後的標準稻穀每公頃領取15萬6800元,兩者每公頃相差2800元。
莊老達表示,受到災損,也不是每位農民、每塊田地都會超過20%災損面積,因此,受損要超過兩成者,才可能領到這麼多補助,農民繳了公糧災害穀,當然就不能領直接給付(1萬3500元/公頃);領了直接給付,也就不能繳災穀與現金救助,農民只能擇一。
這樣,不論農民有沒有好好照顧水稻,幾乎都是穩賺不賠的。他說,這是制度上的不足,水稻就是我國最重要的主食,儲備公糧不僅是穩供需,也是維持糧食穩定,有很多其他的意義,同時,也是國內農民耕種作多的作物,要讓農民能夠穩定收益,至於原本計畫要轉作3萬公頃進入雜糧,要提出比水稻更好的誘因,這點農糧署還在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