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落蒙 發達集團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5-04 23:15

投資人民幣必須提高風險意識

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今年以來又有重大發展,包括外匯市場新增紐西蘭幣與人民幣直接進行交易,以及先後與德國(法蘭克福)、英國(倫敦)簽署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的諒解備忘錄,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特別是,由於倫敦是全球最大外匯交易中心,德國是歐盟經濟核心,在這兩地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化進展的意義最為重大。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逐步發展的成果顯著。迄目前,可與人民幣進行即期交易的外幣累計已超過十種;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9個;2013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約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6%。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八大支付貨幣,市占率約1.42%;在全球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已成為美元之外第二受歡迎的貨幣,占全球金融貿易結算近一成。此外,IMF的資料顯示,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中。
為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大陸進一步建立匯率市場化機制。今年入春以來,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趨勢逆轉,大幅波動趨貶,被認為是大陸央行打擊投機炒作,推動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步驟。3月中旬,大陸央行更宣布擴大美元兌人民幣每日交易浮動區間,由1%到2%,該項措施旨在推動匯率自由化,顯示未來「雙向波動」將成為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常態。
此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著力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可望為人民幣「走出去」創造更大空間,以及更好的基礎環境。
台灣在追逐人民幣國際化商機上不落人後。自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以來,央行展現爭取台北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企圖心,並公開表示考慮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中。就私部門來看,自2013年2月開放國內外匯指定銀行(DBU)承做人民幣存款業務以來,在短短一年之內,人民幣存款總額已超過2,600億元,占台灣外幣存款總額的比重超過三成,增加速度之快超過香港與新加坡。
然而,台灣銀行業吸收的人民幣存款,並沒有足夠的去化管道,目前國內銀行只能透過OBU境外金融業務,向大陸台資企業放貸;至於DBU所吸收的人民幣存款,既不能向大陸的台商放貸,也不能直接投資大陸金融市場,只能轉存於大陸央行授權設在台灣的清算行,因此,台灣發展人民幣業務其實受到很大限制。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具有多項優勢,誠如大陸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所述,資金來源充足、市場需求旺盛、政策支持力度大,不過,如果沒有多元的回流管道,也沒有兩岸貨幣互換協議支持,這些優勢只是空架子,註定無法發揮作用。
從微觀面看,開放人民幣存款,確實給一般民眾在投資理財管道上多了一個選擇。然而,台灣民眾投資人民幣大都基於套匯或套利動機,一窩蜂且風險意識不高,其實這樣的投資行為並不可取。大陸人行行長周小川不久前在受訪時表示,台灣的人民幣業務「穩步發展比較牢靠」,同時他也強調人民幣跨境業務,要鼓勵「支援實體經濟活動」,組合投資產品之發展要「適當地掌握一下節奏」,這番話似在表達,希望台灣民眾投資人民幣要平常心,有節奏性,並傳達不樂見人民幣在台灣只做為理財資產,多導入實質經濟發展的期待。
今年入春以來人民幣匯率震盪走貶,這個趨勢似未曾減少台灣民眾投資人民幣的熱情,人民幣存款總額持續擴大。基於各金融機構與法人都有避險相關商品,金管會認為人民幣存款快速增加,目前還沒有金融安全上的顧慮,然而,這種趨勢若持續發展,投資風險逐漸累積的效應絕不能輕忽。
譬如,人民幣雙向波動的局面已定,匯兌風險勢必增加;又如,持有人民幣資產之風險,隨著大陸債信風險逐漸升高而增加,上海超日太陽能公司爆發公司債違約事件,乃冰山之一角,包括企業、個人和金融機構都應務實且嚴肅面對。人民幣的開放過程不可能風平浪靜,為降低波動帶來的衝擊,投資者都應對跨境投資風險務實審慎評估,並建立防火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