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如 發達公司總經理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03-22 10:08

休閒應適度 否則就是浪費生命

休閒應適度否則就是浪費生命
虛構小說所喚起的文藝傷感無法帶來相呼應的舉動:小說激起的敏感多情不包含煩惱與自我犧牲;所以時常受小說所感動的內心,最後可能變得對現實麻木不仁,個性中的堅強逐漸被削弱,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活力的泉源。巴特勒主教曾說:「替別人心中畫下美德的細緻表象,並無法促使自己形成美德的習性,反而可能會使內心趨於冷酷,並逐漸變得遲鈍無感。」
適度的休閒其實有益身心,而且值得鼓勵;但過度的休閒會損害整體性格,必須要嚴加防範。常有人引述「只工作而不消遣將使人遲鈍」的格言,但只消遣而不工作的結果更糟。對年輕人而言,沒什麼比將全副精神沉浸於愉悅之中更加有害。內心的優秀特質會因此受損,尋常娛樂變得索然無味,追求更高尚樂事的胃口也消失了;當他面對生命中的工作與職責時,就會全然感到厭惡與作嘔。「放蕩」的人會浪費並耗盡生命的力量,真正快樂的源頭也會乾涸;泉源被破壞後,他們的品格與知識就無法健康成長。失去純真的孩子、失去純潔的少女、失去誠實的少年,都比不上看見一個人在自我放縱之間浪費並拋棄青春還要悽慘。
米拉布如此描述自己:「我的年輕時光大幅剝奪了我往後的歲月,並揮霍了我大量的生命活力。」正如同今日施惡於人,明日回報自身一樣,我們年輕時所犯下的罪刑,將在長大後懲罰自己。培根閣下說:「年輕時所超支的青春力量,將積欠至年老之時一併索還。」透露出了某種物理本質,這也是生命中難以精確權衡的道德事實。
義大利人傑斯提寫信給朋友說:「我敢跟你打包票,我為了生存付出慘痛的代價。我們的生命的確並非盡如己意,大自然起初只是假裝將生命免費送給你,接著就會送帳單上門。」年少輕狂最悲慘的下場不是摧毀健康,而是使人性蒙上汙點。沉迷浪蕩的青年會成為墮落的人,縱使他想回歸純潔,通常也無法如願。若要說有解藥的話,只能在心靈注入強烈的責任感,並且積極專注地從事有用的工作。
班傑明‧康斯坦是最有智慧資質的法國人之一,但他在二十歲時就感到「厭世」,不願藉由自身所能達成的勤勉與自制換取豐碩的果實,他的生命中只充滿無盡的哀號。他從此決定涉足許多未曾嘗試的工作,人們後來都稱「反覆無常的康斯坦」。
他是極為流利又才華洋溢的作家,懷抱著寫出亙古不朽之作的抱負。雖然康斯坦擁有最崇高的理想,卻不幸過著最沉淪的日子,他在書中所提及的「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也無法彌補他墮落的生活。他常在準備宗教作品時,到賭桌上大殺兩把;在撰寫《阿道爾夫》(Adolphe)時,因與人私通而聲名狼藉康斯坦雖然擁有洋溢的才華,卻顯得軟弱無力,因為他對美德毫無信仰。他說:「呸!榮耀與尊嚴是什麼?我活得愈久,愈清楚看見裡頭什麼都沒有。」
只工作而不消遣將使人遲鈍,只消遣而不工作會毀掉一個人的性格。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