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發達集團執行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8-25 00:43

有一群醫生堅持不放棄

本帖最後由 B 於 12-08-25 00:56 編輯
來救台大醫院〉改革!更重要的是有一群醫生堅持不放棄
《遠見雜誌》撰文=范榮靖 | 遠見雜誌 – 2012年8月24日
雖然醫生出走,護士嚴重不足,還有愈來愈頻繁的醫療糾紛,
但台大醫院仍有一批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守護百年金字招牌,也牢牢守護台灣人的健康。
走過117年歷史的台大醫院,近年似乎狀況不少,總醫師洪浩雲出走,僅是其一。
2011年8月,台大醫院移植手術因搞錯捐贈者體檢報告,使愛滋病患者的器官,被移植至其他五名病患身上。但仍有一批醫師堅持不放棄。
早上7點多,現年40多歲,戴著眼鏡的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蔡孟昆右肩背著托特包,一如往常抵達他在東址院區研究大樓911辦公室,開始忙碌工作。
他,正是去年愛滋病移植事件中,負責腎臟移植的醫師。當時,在一面倒批評聲音中,他背負龐大壓力,有苦說不出。
按照規定,他無法得知捐贈者病歷,結果協調師和勸募師溝通錯誤,才釀成悲劇。
一向笑口常開的他,事發後變得心情沈重,很久沒有笑容,甚至因為整個醫療大環境惡劣,一度動過離開的念頭。
但事情發展,出乎他的意料。「Dr.蔡,My favorite Dr.,Wish U everything B going fine,」有天,蔡孟昆突然收到一位過去病患寄來的卡片,他的心瞬間溫暖起來。
之後,類似卡片一張一張傳到他手中,約有60多張;甚至,被移植到愛滋病器官的受贈者,也寄來加油卡片,鼓勵他繼續奮鬥下去。
大環境令人沮喪但堅守崗位醫生其實更多
「如果沒有他們的鼓勵,我很難撐到現在,」
蔡孟昆感性地說,即使大環境持續惡化,但他始終記得,每次腎臟移植手術後,病人恢復生龍活虎的樣子。如今,這五位愛滋病器官受贈者也沒被檢查出HIV病毒。
儘管醫療環境令許多醫護人員沮喪而出走,但像蔡孟昆這樣堅持下來的醫師其實更多。
1995年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嚴格清查公務員是否有雙重國籍,
而當時台大醫院住院醫生,現為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因為在美國出生,擁有美國籍,也受波及。
在當時氛圍下,公家單位全都進行調查,呂立也面臨抉擇。如果選擇美國籍,就得放棄台大醫院工作;
最終,他決定留在醫院,放棄美國籍。
多年前,國內一間大型財團法人醫院重金挖角呂立,薪水是台大的兩、三倍,他同樣不為所動。
「留在台大醫院,我能發揮的空間及貢獻,比在美國高,」他不後悔,
現在除了醫療工作,他也加入台大醫院品管小組,推動病人安全方面改革。
在台大醫院,類似蔡孟昆、呂立的人不在少數。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求學時期,聽老師說,每天生活只有「兩點之間」,
一點是家裡,一點是醫院,早上一睡醒,穿好衣服就往台大醫院走,因此在醫院的時間遠遠比在家裡多。
當時,他心想,怎麼可能?
沒想到,30多年後,他也和老師們一個樣。
每天一起床,就不自覺騎著自行車來到東址院區二樓辦公室,一待到晚上。
有時,其實沒事,他還是不自覺往醫院跑,到了醫院才發現,幹嘛到醫院?
「台大醫院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有一批瘋子,盡力守住『貞節牌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柯文哲自嘲地說。
2008年開刀房火災 成為台大百年來首度體檢的轉機
因為百年來的最高殿堂榮譽感,讓許多台大醫事人員願意守護這塊金字招牌,以因應惡劣的醫療大環境。
2008年底,台大開刀房大火後,醫院在當時才剛上任半年多的院長陳明豐帶領下,進行一連串檢討。
心臟內科出身,現年62歲的陳明豐是台大醫院歷任院長之中,唯一取得EMBA學位。跨業學習的經驗,讓他比較能跳脫醫療思惟來看醫療,
他仔細思考發現,當時已經113歲的台大醫院,從沒自己做過「健康檢查」,才導致這場大火。
火災發生的這間開刀房,建成20多年,幾乎每天24小時都有人使用,在自然耗損下,才使得天花板上的老舊電線走火。
「即使最短時間重建完工,也僅是回復到火災前的原狀而已,」開刀房重建工程負責人、台大醫院副院長暨心血管中心主任王明鉅分析。
「意外,是改革的契機,」因此陳明豐決定引進美國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國際醫院評鑑,從中學習成長,進行全身「健康檢查」。
「JCI最大特色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的教學式評鑑,」陳明豐分析,對方會和你溝通討論,然後制定符合自己醫院的SOP(標準作業流程),而非著重文書作業。
儘管不少人認同醫院需要總體檢,但因評鑑過程會增加醫護人員工作量,陳明豐也因JCI被罵的很慘。
許多台大醫院資深醫師批評,為什麼要引進一個國外的評鑑?
台大醫院沒有能力評鑑自己嗎?
甚至,不少醫師更私底下用台語稱呼JCI為「吃屎?」。
過去只鑽研醫術,忽略硬體設計與醫療流程不良
但持平而論,「台大醫院確實沒有能力自評,」現年40多歲,一位台大中生代主治醫師分析,台大醫師過去只是拚命鑽研讓醫術進步,但卻從未想過醫院硬體設計不良,或醫療流程不好,再好的醫術也會大打折扣。
以開刀房為例,各個手術室間的天花板,過去並沒有隔開,
所以大火馬上透過天花板燒到隔壁手術室,造成四間半毀;
同時,因為台大醫院過去也沒有第二套發電系統,使得大火時,病患因此來不及救出而死亡。
現在,台大醫院已將這些致命缺點改善。
不僅每間手術室,從地板到天花板全都隔開及防火,也有兩套供電系統,以防類似事故再發生。JCI也帶進國外最新作法。
過去醫護人員開完手術後,必須拿刷子刷洗雙手;
但現在,國外發現這會讓手臂毛細孔破裂,反而容易感染,因此改為用洗手乳清洗即可。
但沒想到的是,台大在2010年通過JCI後,隔年卻發生愛滋病器官移植事件,
更讓許多批評JCI的人猛烈抨擊,「JCI有什麼用,通過了還是發生問題?」
仔細分析,愛滋病器官移植問題出在,協調師與勸募師間溝通出錯,
加上當時制度設計是為了保護捐贈者病歷隱私,醫師無法得知。
為了避免再類似事情發生,台大醫院進行改革。
一位台大醫院行政人員更透露,今年JCI還在追蹤這起事件的後續發展;
但國內其他單位,卻已無人再追問。
推動百年老店改革 陳明豐堅持「以病人為中心」
「如果受人喜歡、被人尊敬,兩者不可兼得,我寧願選擇被人尊敬,」
陳明豐對於通過JCI一事,異常低調,只當成提昇醫院品質、安全的標準。
無論醫院門口、公共空間、甚至網站上,都看不到任何宣傳。
唯一看到的地方是,院長會客室內。這和陳明豐的個性有關。
他和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是同班同學,但不同於林芳郁、侯勝茂的外放個性,個頭中等、頭髮灰白的陳明豐顯得拘謹細心。
他不喝酒、每天量體重、控制飲食;
他謹守分寸,每天早上7點上班,晚上10點下班;
假日探望宜蘭頭城父母,也是自己開車,不動用公家資源。
有人因此批評,他在關鍵時刻,例如愛滋病移植、洪浩雲出走,都沒在最快時間,出面說明立場,把院長位置做小了。
但陳明豐認為,在院長職務上,做該做的事情最重要。
在重大事件上所做的應變,往往待事件平復後,思考當時處置,才能評斷。
事實上,台大醫院近年在他帶領下,已有許多變革,讓人看到醫界龍頭的創新、進步。
走進今年3月落成、台大醫院東址院區五樓的心血管中心,將近4800坪的空間裡,整合了心臟內科、心臟外科。
「這裡提供全方位解決(total solution)」及一站式(one stop)的整合性醫療服務,」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明鉅解釋,
病人從內科診斷、外科動手術、到住院,全在同一樓層。
甚至,這裡也有專用電梯直接和急診部相通,大幅減少病人運送時間以及風險。
更貼心的是,即使病患正在進行手術,或心導管,或住在加護病房,
家屬也可以在一旁特別設置的專屬休息空間等候,甚至淋浴盥洗。
病房內,病人如果呼叫護士,只要一按鈴,負責護士的手機就會有反應,
方便病人直接和護士溝通,省去等待時間。
改善流程、培育人才、加強研發 多管齊下全面提升品質
「醫療流程,至今持續不斷改善,」台大醫院副院長、品質管理中心執行長洪冠予舉例,現在門診、取藥、以及電腦斷層掃瞄時,都會再核對病患名字,以及身分證號碼。
這些更被延伸到連臨床試驗,也落實做到病人保護的工作。
例如,試驗中安排電腦斷層掃瞄觀察療效,會考量安全性對病人影響;
在審查計畫時,會考量斷層掃瞄不能太過密集,否則病患照射太多放射線,可能不利健康。
資訊系統也助一臂之力。
門診醫師開藥後,臨床藥師也會利用資訊系統,檢核藥品適當性、有無藥物間交互作用等。
重視醫療流程改善、病人安全外,做為國內醫界龍頭,台大醫院同樣注重人才培育、研究發展。
「台大醫院,不是只有醫療而己,」陳明豐點出。例如對於台大醫院臨床技能中心,投資並不手軟。
陳明豐分析,傳統醫學教育著重師徒式傳授,
但缺點是,必須以實際病患擔任教學素材,但在重視病患安全與權益的現在,必須有所改變。
因此,改為透過相關模擬演練,例如人體模型,待技術熟練後,才實際用於病人身上。
研發也是另個重點。
台大醫院現在特別著重和異業結盟,例如通訊產業、工研院、科技業等。國際大藥廠也將臨床研發中心設在台大醫院。
去年1月,葛蘭素史克(GSK)藥廠就再度和台大醫院合作,合作重點包括癌症治療新藥、及預防癌症復發疫苗的臨床研發。
其實台大醫院在亞太區的研發能力名列前茅。從腫瘤、心血管、糖尿病、腎臟病用藥、到疫苗,全都是重點。
祝福要離開的人 掌聲留給堅守崗位的人
創新醫療材料、醫療技術也是台大強項。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江清泉研發的「關節軟硬骨修復技術」,就是個重大突破,為關節軟骨損傷病患帶來創新、安全、有效的新治療方法。
陳明豐說明,通常醫師會留在台大醫院,絕對不是只為了錢;也為了可以研究、可以教學,這些非金錢帶來的成就感,是留在台大醫院最大動力。
儘管有醫師爆出走潮,許多台大醫師仍然堅守崗位,做著自己該做的事。
「醫師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心態,決定一切,」
現年52歲,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心導管權威黃瑞仁分享:「我很熱愛醫師工作,因為這是一份救人、助人的志業,又可以研究、又可以教學生、又有收入進來,
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圓圓臉的他笑著說。
晚上8點多,呂立忙完一天行政及醫療工作後,繼續留在辦公室修改他的博士論文。
45歲的他,「終於」今年即將畢業。
「很累啊,但行政工作還是要有人做才行,」他說。
「祝福要離開的人,但是掌聲應該留給那些明知大環境艱困,卻仍堅持崗位的同仁,」
陳明豐感性總結。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