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18:10

外媒認為,台積電走出台灣勢所必然。(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最新出刊的《經濟學人》以「全球最大晶圓製造商必須走出台灣」為題,深度報導台積電對全球難以取代的重要性,以及台積電全球擴張面臨的挑戰,而最大的挑戰便是台積電能否將其嚴謹文化,亦即韌性、紀律與精益求精的動力輸出海外,這將攸關台灣的「護國神山」能否繼續成長的關鍵。
報導指出,投資銀行Evercore估計,本世紀最初10年,全球有超過20家公司生產尖端邏輯晶片,但到2012年僅存3家:台積電、英特爾與三星。如今只有台積電蓬勃發展。
全球3分之2代工晶片皆由台積電生產;而在最先進晶片領域,包括智慧手機、資料中心、筆電等處理器,台積電的市占率超過90%。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說,「他的公司沒有台積電不可能存在」。許多對手試圖模仿台積電的純代工模式,但所有都在先進技術上敗陣下來。
台積電的技術讓一些美國官員提出讓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的構想,以協助這家美國公司的代工業務。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坦率表示,台積電興趣缺缺,並將此交易比喻為「將汽油注入柴油引擎」,台積電的製程與英特爾的晶圓廠不相容,也無法協助其運作。
然而,台積電的成功不僅在技術,也在「令人欽佩的」員工。晶片設計設備巨頭新思科技執行長加茲(Sassine Ghazi)指出,台積電的製造紀律「令人難以置信」。該紀律是由台積電的自我定位所塑造:先是一家製造商,其次才是科技公司。內部人士描述一種文化:即使系統平穩運作,員工也被要求精進效率,一家晶圓廠的任何改進都會迅速複製到所有其他廠,任何缺陷都會被一一追查出來。
文章說,近期許多國家試圖吸引或脅迫台積電在海外生產的舉措與台積電本身的思維不謀而合。除了地緣政治因素外,台積電在台灣的規模太大。標普全球估計,2023年台積電佔台灣電力消耗8%,但到2030年該比例將上升至近25%。再者,土地與人才的取得也是問題。台積電海外擴張勢所必然。
然而海外擴張帶來新挑戰,比如晶片生產成本增加,但更大的憂慮是工程文化輸出的難度。一名晶片設計公司高階主管將台積電在台灣的運作比喻為「有自己心跳的」機器,表示別處勞工並不擁有相同的嚴謹。
關於台積電這種積極、自我犧牲的工作文化的故事比比皆是。1999年強震襲擊台灣,員工迅速擠滿台積電的停車場,以評估災情。2010年代中期,台積電成立「夜鷹計畫」,工程師輪上夜班,以縮小與三星的差距,並拿下蘋果手機大單。
報導指出,展望前景,台積電面臨種種風險,除了地緣政治,川普的關稅措施可能抑制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而該需求佔台積電營收40%。眾所周知,半導體產業具週期性,企業傾向在景氣好時過度擴張,在需求放緩時面臨產能過剩,而台積電目前的擴張是史上最大。
然而最大挑戰是工程文化的輸出。黃仁昭指出,晶片製造的成功不僅在資金,一些政府也「向特定公司注資」,但還是失敗,因為他們缺乏台積電的優勢、韌性、紀律與努力不懈精進的動力。
文章說,台積電要維持成長,海外擴張必須成功,而這取決能否輸出其嚴謹文化,「對於一家經歷過颱風、地震、存在於戰爭陰影下的公司,走向全球或許是更艱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