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7-09 07:40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7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7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極端的功利主義者和一個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機能是一樣的,他們都無法和世界建立正常連線,以一種病態的方式存在著。競爭的後果往往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擊倒自己。這和哲學家弗洛姆的觀點相映襯:懶惰與過度的勤奮並不對立,它們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擾的兩種症狀。
在神經病患者中,我們常看到他的主要症狀是沒有工作能力;而在過度勤奮者身上,我們看到其主要症狀是缺乏輕鬆的享樂和休息的能力。過度勤奮不是懶惰的對立面,而是它的補充。它們都是人內在的和諧遭到破壞的一個後果。
長久的、超過承受力的壓力首先會在情緒上積澱毒素,影響做事效率和品質。而情緒上的毒素太多了,又會影響到生理健康。兒童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雙重發育當中,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髮育。
已有研究發現,壓力或睡眠不足會影響兒童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現在機體其它方面,比如皮膚病。英國教育家尼爾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發現,「我從未在一個快樂少年的臉上發現過暗瘡。」哲學家弗洛姆也發現,我們的身體對幸福與不幸福的反應,統統比我們的意識對它的感受更明顯。身體比心理更不易受矇騙。這和中國傳統醫學講的「七情」對五臟六腑的理論也是吻合的。
事實上現在很多人已察覺到社會競爭心理對孩子的傷害,希望還孩子一個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輕鬆地成長。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還沒上學時會這樣想。一但孩子上了學,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獎勵及排名,尤其是老師經常通過手機簡訊群發給家長們的信息——幾乎都是各種評價的通報——很多人開始無法淡定了,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對孩子的要求,開始一邊抱怨孩子壓力太大,一邊配合學校給孩子施壓。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