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12-03 07:31
血常規中的這個指標原來有這麼多講究,終於真相了--3
血常規中的這個指標原來有這麼多講究,終於真相了--3
中性粒細胞減少通常是病理性的,主要見於部分細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沙門菌,瘧疾、布氏桿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人皰疹病毒6型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EB 病毒、HIV 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減少症或缺乏症),高度惡病質、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某些藥物的使用(如抗腫瘤藥、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以及某些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放射線損傷(長期接觸電離輻射)等。
2、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絕對數/百分比)
正常參考值: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2~0.5)×10^9/L,百分比0.5%~5%(僅供參考,請參見化驗單上該指標後的正常值範圍)。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同樣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多。
生理性變化主要受勞動、溫度、飢餓、精神刺激等影響,健康人嗜酸性粒細胞白天較低、晚上較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穩定。
病理性增多主要見於過敏性疾病(超敏反應性疾病,比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性皮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血清病等),皮膚疾病(比如銀屑病、牛皮癬、濕疹、皰疹樣皮炎、真菌性皮膚病、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皮炎等),寄生蟲病(比如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絛蟲病等),血液病(比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肺部疾病(比如慢阻肺、特發性肺纖維化)和某些傳染病(比如猩紅熱),以及藥物因素(青黴素、頭孢菌素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主要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等疾病或創傷,以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