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頭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07-03 12:24

考試沒教的事》第五課 親密關係

大人不准… 愛與性,只能「錯中學」?
在一場性別教育的演講中,一個國中生舉手贊成「國中生可以談戀愛」,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問:「你可以負責任嗎?」
國中生對「負責任」的說法是:「如果和她有小孩,我會承認是孩子的爸爸。」
陳皎眉再問:「你養得起孩子嗎?」國中生頓時語塞。
不讓你追 就該被殺千刀?
「難道拒絕一個人的追求,就應該被砍一百七十六刀嗎?」
一封網路流傳的控訴信,是多年前一起情殺案的被害家屬心情。
只因拒絕追求,女孩被小開開賓士車撞倒,再亂刀狂砍斃命。
發狂的情節和今年的割喉毀容情殺案件,一樣令人驚心。
曾幾何時,談戀愛的風險大增,除了「分手」可能成了致命
危機之外,
不時出現的「少女廁所產子」新聞,
讓大人驚覺:對於愛情、對於性,即使大人不准許、不討論,
年輕孩子早就在「做中學」。
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觀察,
青春交友、戀愛是青少年重大的情緒波動來源,
從猜測「她喜歡我嗎?」「如何告白」到交往、相處與分手,
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學校頂多把兩性關係當營養學分,很多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學習愛情 只能看偶像劇?
兩性議題作家陳安儀說,
從小學到大學,很少人上過交友婚姻戀愛課程,這很可怕,
「在人生重要的大事上,我們竟然都是在錯誤中學習。」
陳安儀說:
「我們對怎麼談戀愛這件事,都是從瓊瑤、羅曼史小說、偶像劇裡學來的,一點都不真實。」
兩性相處 瑞典小學就教
婦運團體一向推崇瑞典的兩性教育。
瑞典政府認為,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是老師的責任,
早在半世紀前,瑞典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
並陸續出版《性教育教師手冊》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台灣已有中譯本。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的親友常問她:
「我兒子才念國中,最近交了女朋友,怎麼辦?」
好奇又焦急的家長逼問兒子,卻一無所獲,
女學生懷孕也不敢告訴大人,為什麼孩子不讓父母成為情愛問題的避風港?
我懷孕了 我敢跟爸媽講
柯慧貞認為,如果父母能放下威權,改扮輔導員,
提供資訊讓她或他知道戀愛、懷孕後要面對的問題和責任,
最後由孩子自行決定,就不致讓孩子孤立無援。
父母不能幫孩子過日子,但可以教他們該珍惜什麼。
陳皎眉也常見父母限制孩子交往對象,說是為孩子好,但什麼才是好?
「只要孩子認為彼此真心相待,可共創幸福家庭,
父母觀察對方也善良、有上進心,就要信任孩子的判斷力。」
她說。失戀經驗願跟孩子分享「分享也是教育。」
吳健豪說,父母親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
即使是失戀、離婚都是好故事,
「孩子會知道,交友、經營婚姻沒有成功和失敗這回事,而是兩人的磨合程度。」
所以,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鼓勵大學生談戀愛,
因為談了戀愛,「你懂得分享、關懷和負責。」
走過愛情之後,會重新探索和認識自己,
而且看清楚:不必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男友一天打二、三十通電話問我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快窒息了!」
吳健豪發現,太黏情人的人常有心理壓力,導致異常行為模式,
且壓力往往來自原生家庭,像在手足間被冷落,或失去至親,因
此沒安全感。
「談戀愛正好找出壓力點。」
怎麼告白?怎麼交往?怎麼分手?
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記者林錫銘╱攝影
他提分手 我學危機處理
情侶分手常教人痛徹心扉,
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鼓勵年輕人應該多談戀愛、多練習分手,
「這過程讓你學到如何跟別人相處,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
陳皎眉也要年輕人切記:「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
今年七月發生的割喉情殺案,情侶相戀同居三年,一提分手,男友竟成「愛情恐怖分子」。
中央警大教務長黃富源說,
談分手是「人際危機處理課程」,「修得好一起成長,修不好可能一起毀滅。」
所以,感情這門課能不好好修嗎?
他是不是恐怖情人‧
‧不尊重我:
對生活、行動自由、財產,甚至性自主權的不尊重,都要提高警覺。
‧挑剔、吹毛求疵:
愛得濃烈,情人眼裡出西施,青春痘可以看成酒窩。
當愛人開始對芝麻小事找麻煩時,就要小心。
‧對小事暴怒:
情緒反應不符合比例原則,例如只是牙膏多擠了點,卻被斥責浪費、揮霍等。
(資料來源╱黃富源)
怎麼修好戀愛課
‧知道愛人與被愛是學習認識對方和自己的過程,不以成敗論英雄。
‧父母在生活中分享戀愛經驗、相處之道,讓孩子有學習對象。
‧與其禁止孩子談戀愛,不如開誠布公談論親密與性。
‧當孩子的情感後盾,即使情場失利,也有家人支持,不致對人生絕望。
‧國中到大學可開設交友、戀愛、婚姻課程,討論人際互動與兩性交往議題。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