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不拉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快樂   發佈於 2022-10-21 06:50

高齡聽損者未治療恐失智 電子耳植入比例低、社福政策現缺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電子耳正式進入台灣,至今在台三十年,透過各界的努力、推動補助,共計讓3000位過去無法從助聽器獲得幫助的極重度聽損患者重返有聲之路。

重度聽損者由於人工耳蝸(電子耳)的發明,及1985年美國FDA首度批准用於極重度聽力損失的成人之後,重度聽損者才出現了一線「聲機」。直到1992年澳洲國寶電子耳正式進入台灣,至今在台三十年,透過各界的努力、推動補助,共計讓3000位過去無法從助聽器獲得幫助的極重度聽損患者重返有聲之路。然而聽損者七成為高齡者,現有健保政策給付僅針對18歲以下,高齡者未介入治療恐因互動少造成腦部退化、失智。

高齡植入者近人數倍增 預防失智成本待政策推動
據衛生福利部就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統計,累計至2022年第二季國內罹患重度或極重度聽覺機能障礙者約為20754人,對比今日實際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2017年將18歲以下重度聽損的兒少納入健保補助,旨在優先擴大照護亟需加強聽能的學童,避免錯過學習關鍵期。

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教授指出,聽損者當中七成為65歲以上長者,因為聽覺刺激少,社交受限,會逐漸減少出門,反而導致失智,多項國際研究結果也已顯示聽損導致失智高風險。然而因為人工電子耳帶來的成效顯著, 18歲以下兒童受惠人數大增,成人自費植入的比例於近十年也呈跳躍式成長,甚至65歲以上的手術人數增長至十倍之多,但相較全台重度聽損總人口比例依舊偏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

成人電子耳植入成效卓越,吳哲民教授個人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統計,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三至六個月即可看出成效,可恢復至原先的九成,較學語前兒童更快速。

觀察現今全球聽力學趨勢,已優化人工耳蝸植入者年齡與聽力損失範圍標準。中國醫藥大學醫院陳光超副院長也指出,將人工耳蝸適應症90分貝以上調適至八十分貝或更低,此項標準確是國內醫界值得研討的議題。

一家三口植入電子耳 共享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張先生30歲起就因為家族病史和耳鳴讓聽力不斷下降。在13年前(48歲)毫不猶豫地為自己植入了電子耳,不僅重返有聲之路,也重拾年少想望成為音響玩家。電子耳對他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發現自己母親也因為聽不清楚去猜測、誤會別人想要表達的語意,而慢慢變得固執的時候,他把這份禮物也送給自己的媽媽。加上自己的弟弟,一家三口共享著電子耳帶來的喜悅。張先生也語重心長的表示,如果社會補助能讓原本就學有專精的聽損者重返職場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會是相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項支出。相反的,如果只是因為聽力而無法發揮多年所學長才,就會是社會重大的損失。

第一位戴著電子耳的耳鼻喉科醫師 為自己與病患重建自信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醫師也是在聽不到患者說話時才發現自己聽損了!就在新冠疫情期間,全民戴上口罩,失去了讀唇線索之時,李立昂醫師的聽力也在此時垂直下降,直到喉疾病患扯嗓喊道「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挫折感也頻頻襲來。即使依賴助聽器,對於高頻聲音仍完全無法聽到,甚至一次火災警報大作也無法察覺,讓他正視這個問題。去年,李醫師將自己的耳朵交給了師長吳哲民醫師,一次順利的電子耳手術讓他完全恢復了自信與無法言喻的喜悅。除了繼續以醫術造福患者之外,李立昂醫師也不時用自己的經歷建立患者面對疾病的勇氣。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