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衣者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0-27 19:27
許又方:只重智育 孩子的情意教育怎麼辦
學者認為,僅以心理輔導強化大專院校的情感教育恐較被動,要培養學子妥適處理情感的能力,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從幼年時期的情性陶冶做起,特別應該重視藝文教育。圖為台大潑酸事件後,心輔中心在事發宿舍外設置「祝福牆」。
2017年10月27日19:12
許又方/東華大學教授
因應大學情殺事件頻傳,教育部在立委質詢時表示,年底將增聘三三九名輔導人力,以強化大專院校的情感教育。陋見以為,心理輔導固然具有導引情意的功能,但畢竟偏向輔助性,且較為被動(依筆者多年任教經驗,很多情緒障礙生甚至不願接受輔導);要培養學子妥適處理情感的能力,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從幼年時期的情性陶冶做起,特別應該重視藝文教育。
早在二千多年前,東西方哲人即已不約而同指出文藝具有情意教育的功能。在中國,孔子強調詩可以感發意志、和諧群我分際,並且導引情緒(興、觀、群、怨);古希臘智者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則認定「悲劇具有淨化人心的效果」。用現代大腦科學的知識來對應,兩位哲人所觸及的,其實就是文藝的欣賞可以活化大腦,進而影響心智與情緒管理。
以音樂為例,專業音樂人兼心理研究學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在其所著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the science of a human obssesion(中譯《迷戀音樂的腦》)中即證實:聆聽音樂可以讓一系列的腦區(如額葉、中腦邊緣系統、依核)等得到活化,有助於刺激鴉片類物質傳導及多巴胺的製造,進而讓人產生正向的情緒。同時,音樂也活化小腦運作,而哈佛大學教授傑瑞米‧舒馬曼(Jeremy Schmahmann)的研究指出,大腦的情感中樞(包括杏仁核與前額葉)與小腦間有大量的連結。
音樂如此,繪畫也不遑多讓。2011年,倫敦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塞米爾‧蘭基(Semir Zeki)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透過監測人們觀看藝術作品時的大腦反應,發現欣賞藝術會產生類似戀愛的愉悅感,其原因與前述聆聽音樂以刺激腦內多巴胺濃度增加完全一致。而無可懷疑的,閱讀一首詩,一篇動人的文章,效果同樣如此。
綜括而言,文藝具有正向導引情意的功能,進而影響人格的正面發展。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的教育政策,就應認真思考如何將文藝紮根於基礎教育。一直以來,台灣教育多偏重智育,美育則屬點綴的邊緣性質,不僅課程少,專業師資更是嚴重不足,此在偏鄉學校尤其如此。這種狀況往往使得原本因經濟弱勢而無法獲得校外文藝薰陶機會(如音樂會或藝術展覽)的偏鄉學子,在情意教育的層面更形弱勢。因此,筆者以為,教育部除了加強大學的輔導人力外,更不能忽略中小學的藝文教育,畢竟這才是人格陶冶最基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