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臨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股海煉金   發佈於 2009-07-10 01:47

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本帖最後由 龍臨 於 09-07-11 09:46 編輯
金融、兩岸之外的五大問題
天下雜誌425期 2009-07-01 文/黃偉權
除了金融風暴、兩岸開放等熱門議題,台灣更需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願景。
麥肯錫內部針對台灣的未來和願景,完成了一份研究。這份研究,正好與《天下》今年探討台灣當前所處的「大斷裂」景況下,該如何調適、改變、成長?以及大斷裂後的台灣下一步是什麼的關懷不謀而合。因此,未來五期《天下》的麥肯錫專欄,將陸續刊出台灣願景研究結果。
過去十二到十八個月,大家關注的焦點多在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開放這二大議題。可是從我的角度來看,台灣其實面臨一個更嚴重的危機,就是缺乏願景。
大家正謀求解決金融危機,但金融危機之後呢?很少有人在談論。兩岸開放對台灣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它並不能解決台灣所有的問題。大陸對全世界都在開放,但並沒有哪一個國家因此解決他們各自的問題,尤其是經濟定位問題。
對台灣而言,開放之後呢?未來的十五到二十年,希望達到什麼樣的定位?這是一個最困難的問題,也是很少有人去想的問題。如果把眼光拉遠看到二○二○ 年,上海、北京的GDP是已經超過台灣的,可是台灣現在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讓我們擔心台灣會在區域裡失去原有的角色,而且被邊緣化。
台灣究竟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尤其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
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台灣正面臨的有五大問題:
第一,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裡,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直以來都過份偏重於高科技和出口。
根據我們的研究,過去十年,也就是一九九七到二○○七年,台灣總體的GDP成長平均雖然達到四.三%左右,但產業的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高科技和淨出口,GDP的平均成長分別高達三.四%和二.五%。亦即,我們真正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高,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發展體系始終沒有擺脫過度依賴高科技製造和出口的模式,這是第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二,台灣人民的收入並沒有跟著GDP成長。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社會已經愈趨成為一個M型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問題。
第三,過去十年,台灣在亞太經濟體系裡面有一個很高的加值貢獻。但這幾年來可以發現台灣的經濟活力已經在慢慢減弱,正被區域內其他經濟體,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取代。
香港過去是中國大陸的金融門戶,如今上海還是沒有辦法取代這個地位。而新加坡,雖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傷害,它依然可以重新定位自己是亞太地區的瑞士。
反觀台灣,角色和定位愈來愈不清晰。即使說自己是高科技島,但中國大陸已經有很多地方自詡是亞洲矽谷,而且還真的一步步往那個方向邁進,台灣相對而言就顯得在原地踏步,沒有做出很好的回應。這更顯示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第四,台灣有著必須即刻面對的人才危機。根據我們的研究,台灣目前約有二百萬人,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台灣總人口為二千三百萬人,真正工作人口大約是一千到一千二百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台灣有大約一五%到二○%的工作人口在國外,而且理論上來說這批人是台灣最頂尖優秀的人才。而且根據我們的調查,他們當中有八成的人不考慮回來台灣工作,理由最多的竟然是認為台灣沒有機會。這是非常值得令人憂心的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未來的工作力也不看好台灣。我們針對台灣未來十到二十年的工作主力,即目前還在就讀高中的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有五至六成的人表示未來不想留在台灣工作。不管各自的理由為何,但其中大多顯示一個共通的心理成份,就是他們並不看好台灣。也就是台灣的「Brain-Drain」(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這與台灣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才策略有很大關係。以最近的新加坡為例,它在發生金融風暴的這十二個月期間,仍不斷地在重申要成為一個「Talent Island」,吸引人才的企圖心完全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面對人才的競爭,台灣做出什麼反應?這也看不見。
第五,台灣民眾對台灣的信心正不斷地下降。根據中央研究院一份針對台灣民眾的國家信心水準長期調查報告顯示,對台灣的未來發展表達正面樂觀的民眾比例,已經從二○○○年的五○%,跌落到○五年的三○%;表達負面悲觀的民眾比例,則從四○%成長到六○%。這就是台灣總體的氛圍,社會上已經沒有以前的活力和樂觀。
以上就是我們花費約一年,針對台灣的經濟環境與未來做研究後,得出台灣當前面臨的五大問題。
根據我們的研究,台灣在未來十到二十年,要做到每年的GDP持續有五%、六%的成長;要做到不讓深圳、上海的GDP超過我們,按照台灣現在的經濟政策和現況,存在大約一千五百億美元的落差,等於一個新加坡的GDP。也就是說,要如何在十到二十年內,在台灣本土再長出一個新加坡,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要克服這個挑戰,就要有願景。必須先將台灣定位清楚。也就是你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你希望你的小孩將來長大後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台灣現在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要往哪裡走?非常不清晰。而這次的金融危機已經慢慢地逐漸被解決,兩岸的問題,也開始走向一個好的開放。未來的路,現在就要馬上開始思考,現在正是提出願景的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作者為麥肯錫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以上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全文完)
本文出處網址:
http://www.cw.com.tw/issue/news/20090707/3-1.jsp
http://www.cw.com.tw/issue/news/20090707/3-2.jsp
http://www.cw.com.tw/issue/news/20090707/3-3.jsp
----------------------------------------------------------------
個人體認心得:
戰略決定高度,眼光(前瞻性)決定深度與廣度。戰略成功,即使暫時的戰術失敗,亦可以獲得最後的成功;戰略錯誤,即使再多的戰術成功,最後亦難扭轉失敗的命運。《拿破崙》及第一、二次大戰的德國,均因征俄大戰略的錯誤,最終仍難逃失敗的命運,足為引鑑。雖然,有賢輩曾說,政、經要分離;但,別忘了經濟只是政治的手段之ㄧ,最終仍難脫離為其所用及服膺的可能性!因為,政治最終是不會允許經濟逸出其範疇的。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先進國家普遍的共識是:軍事戰爭的代價太大了!且最終仍難以解決政治問題,更遑論達成政治目的。只是,當人類開始畏懼有形戰爭時,無形戰爭卻始終未曾停止過。美國是二次大戰後,最早正視經濟戰略(戰爭)的國家,因此獲利最深(冷戰的勝利即為經典)。然而,玩火者不知節制,最終除自焚外,並再次的將世界各國拉入陪葬(這是其膽敢玩經濟戰的原因與最高指導)。只是,百密難免一疏,當其大玩經濟戰時,基於戰略考量,最終放過日本一馬,並坐視其經濟實力的坐大。而,日本又想藉著「中國威脅論」的提出,欲圍堵、制衡中國大陸(就日本學者提出當時,號稱自衛隊的日本軍力尚遠超過中國大陸!)。
不料,這反倒提醒中國大陸正視此問題,除將快速發展經濟列為其戰略重心外,並同步採取敦親睦鄰政策,如一:果斷快速積極解決邊界問題,主動讓步,甚至割地亦在所不惜(中、印、緬三國共同未定界處理,犧牲雲南省野人山以西廣大未開發領土亦所不惜→其面積幾為台灣面積-2/3強)。如二:暫時擱置航母發展計畫,全力開發大西北;此戰略最為經典,除可同時解決內、外問題外,亦意外的為面對金融大海嘯蓄積經濟戰實力。如果說,這是其預料中的規劃,這更不得不佩服其國家戰略的前瞻性(可從其歷次宏觀調控、快速累積外匯與人民幣政策,及始終維持低度市場自由…等看出端倪)。近期,在面對經濟戰的因應措施,除將多位經濟專家納入政治權力核心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將中國歷史專家出身的《王岐山》拔卓出任副總理,並主導中國宏觀調控與金融政治(我國明朝的財政、金融與稅制,近世已漸成顯學),足見中國大陸在明確的國家戰略指導下,早已做好了經濟戰的準備。反觀我們呢?連國家戰略都消失了12年以上!【請參閱『迴-《按鈕》大大《兩岸三通之後的不安》』(http://www.s8088.com/viewthread.php?tid=33284&extra=page%3D2%26amp%3Bfilter%3Duser%26amp%3Buid%3D2319 )】 沒有明確的國家戰略指導之經濟戰略,其當然是蹣跚、危疑的!這些年來,勉強維持住的榮景,其實,是靠企業家打拼及吃老本所創造出來的!【以上摘錄自【從國際戰略關係淺談《發達網》『股海煉金』(請參閱http://www.s8088.com/viewthread.php?tid=39662&extra=page%3D2%26amp%3Bfilter%3Duser%26amp%3Buid%3D2319 )】
願景(國際、國家戰略)指導戰略(政治、經濟、軍事、心理),戰略指導政策,政策指導施政作為,施政作為則應以謀求全民長遠福祉為依歸。而當源頭的願景糢糊不清,或定位不明下;政府的一切施政作為自然會受到意識形態之約制,而喪失了台灣的特殊優勢戰略地位。(詳請參閱「從後美國世界淺談台灣的機會」http://www.s8088.com/viewthread.php?tid=43519&extra=page%3D2%26amp%3Bfilter%3Duser%26amp%3Buid%3D2319 )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