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4/98/49830.jpg)
-
致惇 發達集團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7-25 13:57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現在已看到一點「光」
台灣浩鼎(4174)董事長張念慈週五(24日)表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現在已看到一點「光」,累積相當的經驗、耐心及實力,未來新藥開發可以走到更前面,在國際合作授權擁有更多選擇性,也看到不少醞釀中的好題目將在下一個十年放光芒,可說「好戲在後頭」。不過,國際上藥品公司市值沒有100億美元很難吸引大廠上門合作,台灣整體生技規模太小,「幾百家小公司不如三、四家大的」,期望未來十年能見到更多垂直、水平整併。
生技產業在台灣是一個新興產業,在世界上沒有很大名聲,如何取得一席之地,端看業界、學界及政府的努力。前一個十年可說已走出一條活路,張念慈說,十年前人家問台灣生技如何,他回答「前途黯淡」,現在看來已有一點光,但不能沾沾自喜,大家應該嚴肅考慮,下一個十年在國際市場怎麼走?
新藥主要可以分成三種發展模式授權、合作模式及一條龍式發展的三種模式,張念慈認為,三種模式各有優勢劣勢,要看公司狀況、未來願景及題目性質。
一條龍的方是就是發展台灣的品牌,張念慈表示,新藥取得藥證後不會一帆風順,假如在美國上市,就要繼續投入四期臨床等很多的費用,一般統計,品牌新藥在全球上市第一年賺錢的只有10%,而第五年才賺錢也只有一半,因此,不是所有台灣新藥都應該發展自己品牌,要看機會、產品、資金及經驗。
不過,品牌會有明星效應,如果台灣沒有品牌新藥,生技產業永遠是模糊概念,浩鼎未來將發展品牌新藥。張念慈表示,生技業好戲在後頭,下一波發展中的新藥,已看到很多令人振奮的題目,包括中樞神經、幹細胞、癌症及孤兒藥等領域,很多適合發展品牌藥。
若新藥選擇授權或合作方式,應考慮怎麼把發種中的題目發展到更前面,張念慈說,過去十年在無成功軌跡可循、不相信產品多好下,台灣資本市場及投資人沒信心,新藥公司只想快點授權。但現在國際大廠傾向授權至少發展到二期的藥品,台灣新藥公司也累積更多實力,能走到更前面的一個階段。授權上要留意,錢最多不一定是最好的,要留意授權對象手中是否有相似的反應、機制產品,很多國際大廠拿走就冷凍,這是其慣用手法。
台灣應該聚焦在真正創新,發展突破性創新藥品,而不是ME too。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只要產品夠創新,任何模式都可以發展得很好。另外,張念慈也強調,台灣整體生技規模太小,難在國際舞台闖出一片天,怎麼產生有規模、足夠經驗及實力、pipeline的公司?但台灣最喜歡當老闆,不喜歡合併,加上政府法規也有限制,希望台灣未來十年能有更多整併案發生。幾百家小公司不如三、四家大的,期望能見到更多垂直、水平整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