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i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2-15 07:26

太陽能下游到上游大復活

產能過剩終結了太陽能產業在2010年短暫的榮景,展開連續兩年的殺戮。這期間,儘管挺過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卻敵不過太陽能最大市場—歐洲的大蕭條,所謂的「歐債風暴」加深了全球太陽能業者競相擴產的惡果,而中國累積大量過剩的產能則向全球低價傾銷,令歐美不少業者紛紛不支倒地,逼使美、歐相繼採取關貿壁壘政策,對中國太陽能業者祭出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的懲罰性關稅。這其中,台灣太陽能廠雖然受惠,但受限於整體大環境掣肘,也是苦哈哈。
讓我們來看看,從2011-2013年之間,有多少國際太陽能大廠宣告破產。比較知名的公司就有2011年美國的Evergreen Solar、Solyndra,繼之2012年德國大廠Q-Cells也申請破產,另外還有Scheuten Solar、Solon、First Solar等歐廠相繼宣布破產。
這些美歐大廠倒地的時候,都將罪責歸咎於中國太陽能的低價傾銷,不過,中國業者也沒好到哪裡去,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太陽能一貫廠無錫尚德(Suntech Power Holdings Co., STP),以產業龍頭之尊,2013年也撐不下去,首季申請破產,2013年底重整案才正式拍板。
產業環境的險惡,至此不言可喻。不過,就像超級馬拉松競賽,誰的體力好,可以撐到終點,就是勝利者。台灣太陽能廠雖然各個規模都不大,所幸體質尚稱良好,因應惡劣的產業局面,市場殺價慘烈,做越多賠越多的情況,各業者減產、裁員是必要措施,僅維持基本可以維生的營運,以撐待變。2011、2012年,太陽能廠一年大賠一個股本左右的業者所在多有,包括矽晶圓廠綠能(3519)、電池片大廠茂迪(6244)、新日光(3576)等,其餘如昱晶(3514)、昇陽科(3561)、太極(4934)、益通(3542)也都一度虧逾半個股本。
不過,絕境總留有生機,似乎無錫尚德的宣布破產是一個訊號,太陽能產業突然就在2013年第二季開始,嗅出了反轉向上的味道。業者歸納原因,認為產業歷經兩年的殺戮,在一連串的洗牌與重整之後,產業秩序轉趨健康,以及中、日、美需求大幅提升是主要原因。
事實上,過去兩年,不僅諸多歐美大廠相繼破產,中國過剩的產能也大量停產,加上日本在311震災之後歷經了福島核電廠危機,對潔淨能源的需求大幅提升,政策上也積極朝此方向推動,補貼獎勵的措施出籠,帶動了日本太陽能市場的蓬勃發展。(編按:2012年7月1日,日本「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正式上路)
不僅如此,中國與美國兩大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對於太陽能的政策也是站在多方,只有過去全球最大市場—歐洲,在深陷歐債風暴之下,獎勵措施減少,加上對中國廉價的太陽能電池祭出雙反的高稅率,市場成本提高,也壓抑安裝意願。
不過,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安裝量市場,日本次之,美國第三,德國落居第四;其中,從2009年起就蟬聯太陽能電池安裝量冠軍至2012年的德國市場,2013年安裝量從2012年的7.6GW銳減到4GW,反而中國因應雙反轉而刺激內需之下,首度站上7GW,躍升為第一大市場,日本2013年預估安裝量5.9GW,較上年2.4GW大增146%,美國安裝量則可達5GW,較2012年的3.6GW成長近40%。
以安裝金額來看,因小規模安裝較多,單價較高,使日本市場在2013年躍居全球最大市場,預估安裝金額逾200億美元,合計約逾8兆日圓,中國則為第二。換言之,2013年,因中、日、美等大國以及各個新興國家的市場需求量的成長,已足以彌補歐洲市場的下滑,成為太陽能電池產業在2013年邁向復甦的一道催化劑。
包括業界與多家產研均預估,2013年全球太陽能電池安裝數量將突破35GW(10億瓦),2014年保守估計會超過40GW,上看45GW,2015年直攻50GW安裝量。
回過頭來看看台太陽能廠在2013年的表現如何。套一句股市諺語,「市場總是在懷疑中成長」,第二季太陽能市場的復甦來得又快又急,訂單多以急單湧現,連業者自己也無法肯定這是否就是所謂的「復甦」,只能邊走邊瞧。隨著第二季過去,從下游模組端攀爬而上的需求現象持續發酵,國內太陽能電池片廠出現了單季轉盈的公司,其中,引人矚目的太極,第二季不但稅後賺了1.5億元,EPS 0.72元,一舉超過首季虧損的0.71億元以及每股虧損0.34元,成為台太陽能電池廠上半年首家獲利的業者;其次,新日光第二季也順利轉虧為盈,單季稅後賺了3.31億元、每股賺了0.64元,雖仍未能使上半年損益表一舉翻正,但隨之而來的第三季,合併了台達電旗下的太陽能模組廠旺能的新日光,在擁有技術與經濟規模的優勢之下,獲利更上層樓,前三季損益表轉正,稅後賺2.03億元,每股賺0.38元。
台積電旗下的茂迪,亦是國內太陽能電池產業的龍頭廠商,第二季稅後賺1.05億元,每股賺0.24元,第三季賺3.94億元,每股賺0.9元。其中,第三季獲利優於預期,只是仍未能彌補首季6.36億元的損失,前三季每股稅後仍小虧0.31元;至於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入股的昇陽科,第二季本業也已轉盈,但受業外損失提列而未能竟全功,第三季正式獲利,每股稅後0.22元,前三季每股虧損1.16元。
高單價與高效產品需求殷切的日本市場,是2013年太陽能廠提前轉盈的主要功臣。而全球市場中,電池模組與電池片的報價節節上升,從第二季中旬開始,太陽能電池片的均價從2012年底的每瓦不到0.35美元,一舉漲破0.4美元,而在季底達到高峰,來到0.425美元;第三季雖然開始下修,至九月回檔至0.39美元,但此後持強至今,直到12月,電池片的均價仍有0.389美元。
換言之,第二季可說是2013年價格最高的一季,促使多家太陽能廠轉虧為盈,而第三季儘管價格下滑,但持強態勢不變,配合需求量持續增溫,經濟規模效應發揮,不少業者尤其是產能具經濟規模的龍頭廠如新日光、茂迪獲利得以持續飆高。
進入冬季之後的淡季不淡,使得太陽能產業的復甦看來大勢底定,業者陸續開始強化自身產能規模。不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太陽能業者,顯然擴產的動作比過去保守謹慎許多,整併的方式被視為最佳途徑,新日光併購旺能,一舉躍升至模組與電池片的龍頭地位,是2013年台太陽能廠的一大指標;矽晶圓大廠中美晶則除了收購與昇陽科以及王雪紅合資的中陽光伏,更進一步將旗下單晶電池片廠旭泓光電(5217)併入;大同(2371)集團旗下的綠能,不足的產能暫以租借的方式因應。
此外,擴產的同時,2013年一項令業者頭疼的現象是生產線人員的不足,影響了產出及獲利規模。昇陽科是其中代表,生產線人員直到10月才充足,日本分公司的員工培訓也告一段落。不過,就是因為業者擴產謹慎,使得2013年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復甦腳步走得又穩又遠,直到第四季,進入傳統淡季,訂單都還應接不暇,多數業者單月營業額直到年底仍然續創波段新高。
此波太陽能產業的復甦是由下游蔓延到上游,與2010年那波從上游延伸到下游正好相反。換言之,此波復甦的紮實度大為提升,只是整個2013年度,雖然肥了模組與電池片業者,但上游的矽晶圓與多晶矽業者仍嗷嗷待哺,直到2013年底,矽晶圓價格終於蠢動,顯示供應鏈兩方的價格談判攻防已有結果,也帶動了年底一波矽晶圓股票如中美晶、綠能、達能(3686)與國碩(2406)等族群股價的大漲。
截至12月中旬,太陽能多晶矽晶圓價格漲幅約有3-5%,每片價格突破0.9美元。多晶矽業者一致認為,2014年首季每片多晶矽晶圓價格就會來到一美元的損益平衡點之上。甚至擁有導電漿大廠碩禾(3691)的國碩集團董事長陳繼仁直指,如果說2013年是電池片的年度,2014年就看矽晶圓表演,屆時矽晶圓業者將擔綱主角。
整體來看,太陽能產業走過幽谷之後,對2014年的看法仍然充滿期待,多數業者訂單能見度已達首季底,廠商設備支出的高潮可預見的也即將來臨。
不過,不論是股價或產業基本面都已經累積了一段漲幅,業界還在觀察,市場需求面是否如預期般持續復甦,而中國許多「無效」產能是否可能死灰復燃。資策會(MIC)就警告,2014年因補貼費率加速調降而造成的搶建將大幅減少,全球市場的成長可能轉趨穩定,而台廠也需留意歐美雙反翻盤的可能性與衝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