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8-03 08:51

振興經濟之前得革新閣員的思維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概估今年第二季台灣經濟成長率為-0.16%,創下近11季以來首度負成長,而造成經濟衰退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口表現不佳。由於下半年全球景氣仍缺乏動能,主計總處七度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08%,預測全年出口成長更幾近零成長。
台灣經濟表現遠遠不如年初預測,這當然是嚴重的警訊。行政院原來設定今年經濟成長的經建目標是4.3%,但隨著全球景氣走緩,加上台灣內需不振,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一路下修,如今已面臨保二的困局。這一方面固然是受全球景氣降溫的影響,但何以同受景氣降溫,上半年中國出口仍成長9.2%、日本4.2%、美國6.8%,韓國也還有0.6%,台灣卻衰退4.7%,這顯示台灣出口競爭力確實不如人。
面對台灣出口衰退,近月以來,政府高層也不細查相關統計,就貿然認定這是因為台灣沒有與美、歐等主要貿易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所致。事實上,決定一國出口競爭力的因素甚多,產業技術、人力資本、投資環境及所獲得的關稅待遇都是原因。在全球多邊與雙邊體系的競合下,簽署FTA只是讓一國少部分出口產品獲得低關稅優勢,不必然保證出口從此海闊天空,更非出口成長的萬靈丹。
遠的不提,就以去年七月生效的韓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執行了一年,今年上半年韓國對歐盟出口表現如何?依我方官員的思維,韓國對歐盟出口表現一定向前跨大步。惟事實不然,依韓國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韓國對歐盟出口大幅衰退16%。我們再看已生效多年的東協加一(東協與中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在大陸市場占有率不升反降,由2003年關稅未調降前的11.5%,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0.6%。
FTA真的沒有這麼神奇,執政當局一定要認清,天下沒有這麼簡單的事,不要把台灣當前難解的經濟問題簡化到簽了FTA就能如何,不簽FTA又會如何。看看東協、韓國、加拿大等國家簽署FTA之後的出口情況,應該可以讓我們多些理性,少些迷信,務實地去理解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所在。
但遺憾的是,每次碰上景氣低迷,政府所提出的方案極少有新思維,不是儘速推動FTA,就是加強出口拓銷,再不然就是擴大內需。行政院日前在獲悉台灣全年經濟成長預測下修至2.08%之後,所研擬的振興方案不外上述這些作法。就以促進出口而言,還是和二十年前一樣,加強出口拓銷、提供出口融資、廣設新興市場據點,毫無新意可言。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民國71年台灣出現出口衰退時,當時國貿局長蕭萬長盱衡外貿情勢之後,以「廣設海外據點以網羅商情、帶團出國參展以增加商機、降低出口管制以活絡市場機能」,這些措施謂之「緊急拓銷方案」。以當時台灣出口產品有四成集中在電器電機、紡品成衣、加工食品等傳統產業,復以官方擁有多數的資訊及資源,這確實是提升台灣出口競爭力的好方法。但是,如今台灣出口絕大多數集中在零組件、原材料,企業資訊也未必慢於政府,大環境已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但政府提出的促進出口方案和昔日並無二致。除了創造「鄭和計畫」、「龍騰計畫」響亮的名稱,幾無新意,這樣的振興方案既難以發揮短期的振興效果,恐怕也無助於台灣長期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隨著全球化,全球經濟衰退的頻率已愈來愈高,過去三十年才出現一次的全球貿易衰退,近十年就出現了三次。政府必須要有新思維來因應全球情勢的變化,而不宜一碰上衰退就讓擴大公共建設、出口拓銷、洽簽FTA的老戲碼又重新上演一遍。名為經濟振興方案,其結果反而是讓國內不斷地出現蚊子館,出口競爭力不斷下滑,經濟動能持續停滯,而政府債務則急速升高。
西元11世紀中國大陸的江浙一帶發生嚴重的經濟蕭條,范仲淹出任杭州太守。其他地方的官員因應蕭條的作法就是發糧賑災,撙節支出以求度過難關,但范仲淹在了解杭州民眾及商業概況後,於杭州興建敖倉吏舍,並召諸佛寺主鼓勵他們大興土木,他則經常到西湖遊玩以帶動消費。這段歷史記載於《夢溪筆談》第十一卷,我們今天都明白這就是凱因斯的擴大內需思維。但在當時沒有人理解范仲淹,同僚也認為他嬉遊不節而加以彈劾,但夢溪筆談記載:「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文正之惠也。」
我們的閣員也該學學范沖淹,在面臨經濟問題時不要只會把二、三十年的老方法重新包裝出台。如此沒有熱情的態度,永遠無法解決台灣今日的困境。閣員們該效法范文正,深思台灣今日之處境,以新思維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