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龜 發達公司協理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2-05-23 07:45

同學聚會得三悟(轉載)

十余位老同學相聚,掐指一算三十八年未見面,如今都已是過“知天命”之年的人。觥籌交錯之間,談笑風生,感慨萬千。不時回憶起那童年少年,天真無瑕的種種情景,回憶起那上山下鄉知青生涯。孩時的童趣,少年時的情感,知青時的酸甜苦辣,一幕一幕全閃現在眼前。
老同學的聚會,我雖沒有完全沉浸在無限的回憶之中,沒有那麼多的衝動和激情。但從聚會同學的交談中卻頗有一些感慨,更加深對生命無常之理的認知,對生命運作的感悟。
一、機會
不少同學在回首自己一生的歷程時,幾乎都談及到機會一詞,有的為自己錯過一次讀大學的機會而歎息,有的為自己錯過一次提拔的機會而歎息,有的為自己錯過一次發財的機會而歎息,有了為自己錯過一次婚姻的機會而歎息。歎息之餘,大多有這麼一個感歎:若不是錯過那次機會,今生今世也未必如此。都以自己是過來人的口吻,深感人生抓住機會是何等重要。
其實仔細想一想,人生哪有錯過的機會。屬於你的機會你已得,不屬於你的機會自然不會得,更談不上失去之說。但人總有那麼一種習性,或者直接說是一種貪習,把並不屬於自己的機會,首先定位於自己的,一旦機會不再握,便以失去而痛惜。然後便在這種妄念假設的自己的機會前設一個假想的結果,由此便在假想的結果面前倍感失落。並由此滋生怨恨,怨別人,怨自己,心裡極不平衡。這豈不自生煩惱,亂了自己的方寸。我有心將我的認知告訴老同學,但又恐機緣不宜。就像十數人聚餐,除我及我夫人食素之外,其餘都是可大酒大肉一樣,難以統一。
二、命運
老同學聚在一起,談起我們這一代,大多抱怨命不逢時:正是生長發育期遇上三年自然災害,生活極為窮困;正是學知識的青春年華歲月,被送到農村去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荒了學業;正是結婚育子之年月,遇上計劃生育政策,一家一個;正是分住房、評職稱時又碰上講學歷、論文憑。總而言之幾乎是事事不順,逆境重重。由此,倍感人生命運不公平,怨那個時代,怨那時的政策,怨那段歷史,感歎若是生長在今天,照理可以受高等教育,可以成為科學家、工程師、專家。
其實仔細想一想,怨東怨西、怨天怨地實為不妥。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的業力所決定了的,有什麼樣的業力就具有什麼樣的命運。人生的一切際遇都由自己而定,所謂時代、國家、他人及至家庭,都只是實現自身業力的一種環境。一個人生在什麼時代,處於什麼樣的家庭,那都是與你機緣相宜。從這個角度講,時代及其一切生命生長的環境條件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委屈任何生命。由此我想,倘若抱怨生不逢時,倒不如懺悔自己,從此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或許餘下的日子會過得順心如意些。
三、養身
老同學相聚,自感到了這一把年紀,都有一番看破紅塵,視透名利之感。加之談及全班四十四名同學中,已有兩名辭世而去,更有一番生命無常之感。因而,茶餘飯後談得最多的便是養身。大家深深體悟到,一切名利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身體健康才是自己的。于此老同學們相互切磋養身之道,有人大談吃粗糧的好處,有人大談吃水果的益處,有人大談鍛煉的體會,有人大談如何防癌、防衰老的單方,一時養身之道成了大熱門話題。
其實認真想一想,這些養身知識雖有幾分道理,但卻不是根本。防病治病是人生必須的,但一般人總只是見果不見因,這便是人類的無明之處。萬病從心起,這是佛學揭示出的一條真理。人類所有的病無不是心的污染所致,是人的貪、嗔、癡所為。倘如,心無所住,本心清淨,何來疾病。由此防病治病根本在心,力求做到無貪、無嗔、無癡,身體自然健康。養身自然應重在養心,因為相由心生,體由心生。如何養?最為基本的莫過於清心寡欲。這一點對於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檔次的人,恐怕尤為重要。
老同學相聚一場,我最大的心願是想找個機會購數十本《金剛經》,一人贈送一本,期盼老同學們能從中汲取到一點智慧,初識人生,明明白白地度好餘下的時光。因為我們已迷糊數十年,也是被《金剛經》點醒的。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