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客 發達集團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12 16:57
AI全都是泡沫?廣達楊麒令分析:只會更好
2025/09/12 15:41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廣達電腦(2382)資深副總暨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今天指出,從2021年、2022年開始,以圖形處理器(GPU)為主的伺服器逐漸成為發展AI產業重要的基礎設施,如今AI已經成為產業出口動能的關鍵驅動力,現在外界擔憂AI題材可能全都是泡沫,但事實上,相關需求結構穩定,以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脈絡來看,未來只會更好。
楊麒令今日出席「2025經理人成長年會」時,回顧2007年至2009年雲端產業興起之後,超大規模客戶的客製化需求促使供應鏈由傳統OEM走向ODM。廣達在硬體提供者的角色定位上,與從事軟體與端到端解決方案的雲達形成互補,廣達具備完整產品線,雲達則專注於強化軟硬協同,理解應用與工作負載,以方案能力切入資料中心。
在AI技術方面,楊認為,關鍵轉折是發生在2017年,當時的技術發展推動參數規模與算力急升,導致叢集化(Cluster)成為常態;未來進一步朝向多模態深度融合、多代理(agentic)系統、工具使用與長短期記憶增強前進,同時以蒸餾、混合推理等方式降本提效,「AI工具會更便宜、更精準,應用只會更普及」。
楊麒令說,現在的AI基礎設施正在換檔,涵蓋網路、儲存、電力與散熱等,在商業模式與產業鏈上,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巨頭或是推動「主權AI」的參與者,帶動自研晶片(ASIC)與巨額資本開支,供應鏈需要加以因應在這樣的情況下,模組化平台將快速迭代。此外,軟體服務化帶動終端應用變現,計費方式將圍繞延遲、準確性與效率優化。
楊麒令從供應鏈的角度觀察,系統整合的新角色正在崛起,目標以更短的交期把硬體、軟體與工作負載封裝為場景化解決方案,並交付客戶實際落地。由此可見,AI產業以算力、資料量、基礎設施與商業模式四線並進,確立向上循環的結構。台灣在GPU伺服器、零組件、液冷與機櫃等鏈結上都具備優勢,未來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