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戶港也來借鏡高雄!港務公司副總王錦榮:港市合作打造台版曼哈頓
去年高雄的觀光客超越6000萬人次,創史上新高。往昔被視為工業城的高雄,如何華麗變身,跟高雄港有很大的關係。舊港區的蛻變,讓日本神戶港也來借鏡。《天下》專訪在高雄待了近40年的台灣港務公司執行副總經理王錦榮,剖析高雄港如何重生:
文章語音朗讀・
08:05
高雄真的變了,已成為國際觀光客覺得值得一遊的地方。圖片來源:台灣港務公司提供
發布時間:2024-06-06
瀏覽數:9758
高雄港是天然良港,100多年前通商口岸開港時叫「大溝港」,當時就滿有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高雄港經過重新整理,成為台灣首要的海運樞紐,就跟現在相差無幾。
中國磁吸效應,衝擊世界第三大港高雄
當時中國大陸剛改革開放,很多港口還沒崛起。在那個年代,最有名的港口大概是還沒回歸的香港,還有新加坡港。
高雄港在1993年左右,曾是全世界第三大貨櫃港。
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台灣很多廠商西進大陸,中國製造如日中天地崛起。中國大陸沿海地區開始建造深水港,很多是條件很好的良港,連浚深都不用,只要蓋個防波堤,圍住港口周邊,確保船隻入港以後安全,就沒事了。
但坦白講,船隨貨轉,面對這樣的磁吸效應,我們只能積極因應。
我加入高雄港務局(現為台灣港務公司高雄分公司)時,第四貨櫃中心正蓋到一半,全世界最有名的航運公司,十大航商都在台灣,比如丹麥快桅(Maersk)等等。我們努力擴建港口所有設施,一直到現在的第七貨櫃中心。
高雄港一直在擴大港區規模、提升貨運裝卸效率與能量,但進出口的貨量沒有太大成長。所以我們努力提升中轉的貨量,想成為轉口港,也是當初喊出「亞太貨櫃中心」的原因。
廣告
把圍牆打開,推動港市合一
我雖然不是高雄人,但我在高雄大概已經40年。
以前所有港區都被圍牆隔開,屬於管制區,依照「商港法」規定,除了有通行證或是得到特許,否則不能進港,所以一般民眾不會與港有接觸。
陳其邁擔任代理市長時,就在推動港、市是否要合一,也在那時發現,舊港區碼頭的水深、結構安全,其實已無法因應船舶大型化的趨勢。
再者,當港發展到一定程度,周邊會形成商業聚落,聚集人潮。當愈來愈多人在此聚居,發現港、市之間有一道圍牆,顯得港口很不友善。
所以我們先把高雄港往南移,盡量填海造陸,讓港口離開市區,市區的港埠用地在打開圍牆之後,要讓民眾可以親近海洋。
謝佩穎攝
與市府合設開發公司,共享利潤
但這些原有的碼頭、土地總不能空著,所以我們想說與市政府合作。港口在轉型、活化土地的過程,會涉及都市計劃變更,與建管法令、申請建造執照有關。
廣告
舊港區的1號到22號碼頭,現在稱為「亞洲新灣區」,過去一度是「亞太多功能經貿園區」,土地利用受到都市計劃規範,要開發必須變更地目,從港務用地變成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或是特文區、特貿區。
當這些用地的價值提升,必須有土地回饋,但港區會因此變得不完整,因此我們與市政府合作,成立「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定調1號到22號碼頭的舊港區,如果要招商活化,轉成遊憩觀光的空間,交由土開公司招商開發,利潤由港務公司佔51%,市政府佔49%。
高雄腹地夠大,已發展出帶狀觀光資源
高雄過去給人的印象是個工業城市,但我上週去日本招商郵輪,
很多日本友人告訴我,他們發現高雄真的不一樣,已經是讓國際觀光客覺得值得一遊的地方。
廣告
高雄跟基隆有什麼差別?基隆其實也有好的先天條件,發展郵輪母港,但基隆應該要再加碼的,是整合帶狀的觀光資源。
不管是台灣旅客或國外旅客,到一個區域時,都希望不只能去一個點,而是一個很廣的面,而且要去了還想再去。
基隆港腹地較小,大部份的國際觀光客、郵輪旅客上岸後,會直接到台北、新北,像是台北101、九份等等。
我在基隆的四年,其實引進很多遊憩觀光建設,接觸到一些開發商,他們的顧慮在於,基隆距離台北大都會太近了,或許會覺得投資在台北、新北的機會比基隆更多。雖然這是目前的狀況,未來當然也可能轉變。
但高雄有個特點,高雄港、高雄市的腹地夠大,而且在港市合作中,土地、碼頭跟所有交通動線都有配套,才有機會形成帶狀的產業鏈。
廣告
籌備2030世博的神戶港,也借鏡高雄
我有幾次陪同一些長官拜訪一些有名的港口,發現舊港區再開發是港口經營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像我最近我去神戶港,他們正在籌備2030年的世博會,也跟高雄港一樣,是將舊港區再轉型,但是他們借鏡高雄港。他們看到現在的高雄港,其實也滿訝異的。
當初高雄港有參考橫濱港紅磚倉庫、碼頭的轉型。我覺得高雄港轉型的方向跟紅磚碼頭非常類似,而且逐漸到位。
其實我最早感受到舊港區需要轉型,是民國90幾年到德國漢堡港。發現當地的紅磚舊倉庫都在轉型成遊憩觀光,比較大的腹地用來開發商業大樓。
全世界有名港口的舊港區轉型過程,其實都很雷同,所以我也覺得躬逢其盛。
濱海觀光廊帶,打造成台版曼哈頓
高雄港、市縫合,理論上是很大的一個拼圖,結果被圍牆分隔以後,兩邊都缺了一塊。
廣告現在港市之間的圍牆打開以後,港市不只縫合,我們要思考怎麼把這塊很漂亮、完整的布,去做長期創作,讓它成為一個在未來讓人非常驚艷、有亮點的目標。這是我長期在思考的。
剛好在這個時期,這幾任的市長提出亞洲新灣區,到現在的亞灣2.0,其實也已經滿多年了。這段過程中,港市共同的目標,就是把舊港區打造成類似美國曼哈頓,濱海的遊憩觀光廊帶。
我滿認同高雄市政府現在推動的「亞灣2.0」招商平台,港務公司也參與其中,與市政府合作招商。
除了討論要招募哪一類業者,在開發時也有共識,不僅要導入美學、綠化,還要把公共空間留給民眾,塑造舒適環境,才是對人友善的空間。如果對人不友善,遊客會覺得不值得一遊。(口述整理:蔡立勳;責任編輯:洪家寧)
【完整內容請聽《聽天下》Podcast:決策者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