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0/14/1453.jpg)
-
皮卡丘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10-12 06:33
美國家庭的不良負債 到全球央行的注定負債
美國家庭的不良負債 到全球央行的注定負債
2008/10/12 00:10 鉅亨網
【鉅亨網黃欣.綜合報導】 對亞洲家庭而言,量入為出與儲蓄是持家的基本概 念。不過對美國家庭來說,借貸狀況卻非常普遍,除了 房貸、車貸,任何消費也幾乎都可靠信用卡完成。消費 過多?沒有關係,因為只要付一點利息,銀行就願意借 錢給你。
不過,收入不穩定的美國人該怎麼辦?他們一樣要 居住、要交通,有日常開銷。他們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大約10年前開始,放款公司各式各樣的優惠來吸引次 級貸款者申請貸款。100%的貸款額度、極低的前期利率 、甚至本金也可以過 2年再開始還,非常受到貸款者的 歡迎。
這種主打次級貸款的企業在短時間內創造出相當亮 眼的業績,但次級貸款本身仍具有相當的風險。為了分 擔風險,債權被重新包裝成債權擔保憑證 (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出售給投資銀行。
不過整體而言,這樣的 CDO風險仍然過高,又被區 分為高級和普通 CDO兩種,若發生債務危機,屬中低風 險的高級 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但普通的 CDO卻屬 高風險債券,投資銀行因而將其轉售給避險基金。避險基金借入低利率貨幣,再買入高獲利但也高風險的普通 CDO債券,光是利差,獲利就相當可觀。
再加上從2001年底開始,美國房地產進入榮景,房 產價值不斷上揚。對需要貸款的家庭而言,這意味著拿 房子當做抵押可以貸得更多資金,好支撐日益增加的消 費。若是收入中斷還不起房貸,也可以把房屋售出,換 回現金。
受惠於房市的蓬勃成長,買入 CDO的避險基金表現 亮眼,投資銀行也購入部份避險基金追求獲利。投資銀 行售出普通 CDO、購入避險基金;避險基金把 CDO抵押 融資,再購入普通 CDO,形成了一個循環。這時又出現 了新產品 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 ,每年從 CDO資金中拿出一部份做為保費,若發生問題 ,則由保險公司理賠一定的金額。
而不管是哪一種衍生商品,都可以找得到投資該商 品的基金。投資人心知高獲利必定伴隨著高風險,卻仍 難以抗拒這個投資機會的誘惑。而各信評機構也因看來 完美無缺的精算方法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本身的穩健 程度,給予這些衍生商品很高的評級。
然而,當2006年底美國房市開始回到「正常水準」 ,過度高估的房價開始下滑,而貸款的優惠利率時限已到,開始進入浮動高利率,貸款人還不出房貸,違約潮 愈來愈嚴重,貸款公司收不回款項而倒閉,避險基金虧 損、投資銀行也受到拖累。終於在2007年 6月,投資銀 行Bear Stearns宣布旗下兩檔避險基金陷入困境。
事情醞釀了一整年,其間美國聯準會 (Fed)也以降息增加市場流動性,希望問題改善。但銀行陸續發現, 他們所買入的次貸相關證券價值已經下降,必須減記虧損資產,讓其價值符合市值。當這些深受信任的金融機 構出了這種問題,投資人的信心流失愈來愈嚴重,股市 也出現暴跌。
今年 3月Bear Stearns終於瀕臨破產邊緣,由 Fed 居中協調,讓 JP Morgan收購其資產。但問題還沒結束,美國國內支撐不下去的銀行愈來愈多, 7月二大房貸 金融公司 Fannie Mae、Freddie Mac遭政府接管, 9月 投資銀行 Lehmen Brothers聲請破產保護、保險公司 AIG也被接管,一時銀行界行行自危,出現一波整併潮。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不停向市場注資,國會、參眾 兩院更通過了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卻沒能改善市場的 擔憂。而除了美國之外,歐洲銀行也突然爆出多家銀行瀕臨破產,各國央行不是接管,就是挹資。為了讓存戶 安心,避免發生擠兌,多個國家已經宣布存款保障計畫 ,就怕銀行資金乾涸,終致倒閉。
從美國家庭的過度消費開始演變至此,這已經從次 貸危機演變成信貸危機,如果情況仍無法改善,或許還 會進一步變成央行危機。當過度槓桿操作、資金水位不 足時,銀行都有可能倒閉,那麼向外國舉債以求度過危 機的央行們,又何嘗沒這個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