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
- Lv.0
0
認同0
銅幣
【時報-台北電】年齡中位數是把一國全體人民依年齡排序,由小至老,然後選擇排在中間那一位,他的年齡即年齡中位數,例如台灣2020年底人口2356萬1236人,依年齡由小而老的排序後,選擇居中的第1178萬618名,此人的年齡即台灣社會的年齡中位數42.7歲。 依內政部統計,台灣於1975年的女性初婚年齡為22.3歲,2021年延至30.4歲,生第一胎的女性平均年齡同期間也由22.8歲延至31.2歲,而總生育率更由1951年7.0人、1961年5.6人、1970年4.0人,降至2022年的0.89人(估計)。 1980年的台灣,到處都是小孩、年輕人,很少看到老人,沒錯,那時台灣年齡中位數只有23歲,意思是有一半的人不到23歲,如此自然是生氣蓬勃了。 那個年代台灣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比起美、歐年齡中位數都在30歲以上,台灣年輕多了,而之所以如此,是適逢戰後嬰兒潮,家家戶戶總有四、五個小孩,雖然隨後在蔣夢麟倡議下,政府開始推動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家庭計畫,然而直到1990年代初期,台灣仍是個年輕的社會,1990年的年齡中位數才27歲。 人口變化非常慢,有點像溫水煮青蛙,今年少生幾個,明年少生幾個,大家不以為意,還是覺得台灣很年輕,很有朝氣。當統計顯示1993年台灣出現高齡化,大家緊張了幾天,又雲淡風輕的過日子,1998年出生的嬰兒首次少於30萬,大家又緊張了幾天,輿論也呼籲了幾回,不久大家也都忘了,因為直到2000年台灣的年齡中位數不過32歲,比美、歐年輕多了。 少子化問題未積極處理 這真是溫水煮青蛙,雖然2000年台灣老年人口不多、年齡中位數不高,但是生育率已逐年下滑,女性初婚年齡、生第一胎的年齡也逐年延後,這三項指標可說是人口變化的領先指標,儘管此刻年齡中位數還小,老人占比不高,甚至人口紅利還在,但這三項指標已預告老化之日不遠。 可惜的是,2000年以來政府雖經常表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但從未用國安的高度來訂政策,以致初婚年齡愈來愈晚,小孩愈生愈少,老化愈來愈快,年齡中位數自然也就愈來愈高。 這隻青蛙煮到今天已差不多熟了,2020年我們的年齡中位數已逾不惑之年,42.7歲,當年比我們老的美、歐反過來比我們年輕了,這是因為他們明白緩解老年社會的鑰匙在生小孩,多生一些小孩,老年問題便不藥而癒,於是他們用盡所有資源來提升生育率,美、歐如今的總生育率仍有1.5~1.9人(平均每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子女數),而台灣近年已降到0.8~0.9人。 台灣變老 1990年代已註定 若說初婚年齡、生育率為人口變化的領先指標,那麼年齡中位數、老年人口占比便是落後指標,台灣總生育率由1970年代以前的4.0~7.0人,降至1990年代的2.0人以下,2010年跌破1.0人,此後無力回天,隨著時間推移,今日的兒童,即是明日的青年,來日的老年,台灣變老這件事早在1990年代已經註定了。 不僅如此,若生育率還是不提升,數年後還會更老,依國發會今年的最新推估,2060年台灣年齡中位數已達耳順之年,有近一半的人超過60歲,比起美、歐還在不惑之年,台灣真可謂「舉世最老」,想想這幕老化的情景,龐大的養老支出、疲弱的生產活動、枯竭的財政收入,台灣能不窒息嗎? 「蓮房露冷墜輕紅,敗葉殘莖碧沼中,會得美人遲暮意,不須憔悴怨秋風。」這寫的是美人遲暮的憔悴,何嚐不是二十年後台灣老化的悲哀。(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于國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