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7-18 08:52
官民合作開創服務業新機局
天然資源缺乏,人口稠密,而人口結構又快速老化的台灣,近年來正面臨著如何進行經濟結構轉型的嚴峻挑戰,以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動能和解決就業問題。綜合歸納起來,加大力度的發展服務業,並有效提升服務產業的質量,可以說是台灣的最佳選擇。
對於這樣的命題與策略選擇,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異議。事實上,截至去年為止,服務業佔我國GDP的比重已經接近7成(68.7%),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更占民間就業總數的近6成(58.6%),顯示較諸以農漁生產為主的第一產業,以及工業生產製造的第二產業而言,服務業做為第三產業,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的確已經占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儘管服務業在台灣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如果進一步檢視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不論就平均薪資或投注於研發的經費比重,事實上都有不如,更嚴重的,我國整體服務產業中小企業占比竟高達97.72%。這些數據所匯聚成的我國服務產業的真實圖像,其實也就意味著整體服務業正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也就是說由於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能夠投注於研發的經費自然偏低,從而產業的創新程度不足,產業經營的策略思維就只能著重於成本導向,陷入價格競爭的賽局,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下薪資自然也不易提升,而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最後則是服務品質不易提升,服務範圍難以擴大,企業規模則只能在中小型企業內掙扎求存了。
面對這樣的瓶頸困境,如何突破化解,無疑才是關鍵所在。曾任行政院經建會主委的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與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的管中閔院士,日前參加「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專題講座中,以兩人同時擁有學術專業與任職政府決策體系的特殊資歷,不只分析了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點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侷限,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約而同的分別開出藥方,不只針對服務業應如何加強創新研發、人才培育提供意見,更深入的觸及政府的角色扮演與法令政策配套等相關課題,毋寧具有高度的參採價值。本報做為此一系列講座的協辦單位,除了以顯著版面翔實報導之外,針對陳、管兩位講者的建言,更覺有歸納引伸之義期能凝聚共識,讓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服務業的發展順利達成。
首先,重中之重自然是如何提升服務業的研發能量。兩位講者均不約而同提到目前的「產業創新條例」,雖然提供企業只要投入研發即可獲租稅抵減的優惠,但是其適用對象其實仍偏重於傳統的製造業,而服務業所需研發掌握的反而是如市場研究、測試、品牌研究、消費性測試等數據資訊,而這些類目卻是在抵減辦法的排除之列,致使佔絕大多數的服務業中小企業陷入無法自力研發又得不到租稅抵減激勵的困境。從而,真要協助我國服務業提升研發能力,「產業創新條例」的修法實刻不容緩。除外加強公部門、財團法人機構的服務研發,以及鼓勵私人企業進行產業合作研發也是要圖。
其次,服務業的人才培育自然不可偏廢。畢竟服務業的研發創新,必需靠高素質的人才,服務產業的擴大發展更需要有經驗的市場行銷人才,因此不論是進行人才供需調查、人才政策制訂、研訓教材編製、人才能力鑑定,以及不同階段的教育、培訓體系整合,乃至於向外招募攬才,所有這些顯非服務業者所能勝任,政府既然信誓旦旦要調整結構發展提升服務產業,自然要出面整合資源,提供平台,朝建立台灣成為「人力加值培訓中心」的目標努力,以縮小產學用之間的落差,有效提升人力品質。
再者,服務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淪為中小企業,與台灣本土市場規模太小,不易形成規模經濟效應有關。因而在鼓勵研發創新,協助人才培訓的同時,自然也不能忽視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尤其兩岸同文同種,以台灣相對優勢的軟實力,服務業進軍大陸確是一個歷史的機遇。而要邁出這一步,政府誠應有明確的服務業開國政策,減少不合時宜的管制,並透過後ECFA的服務貿易談判,開啟台灣優質服務產業以大中華乃至大華人文化圈為版圖的發展前景,一方面既足以提升台灣服務產業的質量,另方面也讓產業結構的轉型平順完成。雙贏乃至三贏的機遇就看政府與業者如何掌握落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