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2025年5月12日 週一 上午6:15

產學界呼籲,政府應正視乳品產銷結構失衡,從設定通路抽成上限、檢討生乳採購契約的不對等條款著手。。本報資料照
台灣生乳每公升收購價約三十元,但消費者在通路買到的價格近百元,約有四成流向通路商的上架費。產學界呼籲,政府不應再以「自由市場」推諉責任,應正視乳品產銷結構失衡,從設定通路抽成上限、檢討生乳採購契約的不對等條款著手。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表示,國內四大乳品廠掌握約八成生乳收購市場,且同時握有通路體系,形成上下游整合的產業結構。這些乳品廠長期仗勢寡占地位,與酪農簽訂不對等收購契約,本可因掌握通路而壓低售價、讓利於消費者,卻反而在生產與銷售兩端都追求高額利潤,扼殺國內乳業健全發展。
曾志超指出,高額上架費不只影響國產鮮奶,通路商抽取高額上架費,勢必推高終端售價,籲政府應發揮公權力,介入調整不合理的產銷結構;同時也提醒消費者正視自身權益,積極參與、監督並透過公民行動促使制度改革。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名譽教授徐濟泰指出,農業部對國產豬肉與雞蛋的價格控管相對嚴格,卻無視酪農與乳品業者間不對等的採購契約,長期以「尊重自由市場機制」推諉責任。早在兩年前,酪農團體便曾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設立通路抽成上限,當時農業部也允諾與業者協調,最終卻未見具體作為。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周志勳表示,鮮乳價格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原料生乳成本、基本工資調整、加工與運輸費用、品牌行銷定位,以及通路商的訂價策略與整體經濟情勢等,基本上仍是由市場機制所自然形成。
周志勳指出,上架費會因上架方式與業者規模而有所差異,農業部會持續關注市場變化,並與相關單位合作,他強調,面對國際貿易自由化挑戰,目前最重要的是協助酪農降低飼養與生產成本、提升有效產能,利潤自然提高。
【看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