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05:30

臺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TCDD)與英國碳信用評級機構Sylvera共同發表「界定碳信用品質《Defining Carbon Credit Quality》」。圖右為TCDD理事長黃釗盈、右為Sylvera亞太區負責人Louis Booth。(記者歐宇祥攝)
〔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持永續懷疑論調、影響永續市場,不過專家指出,國際大廠並未放緩永續目標,仍然持續購買碳權以推進碳中和,且購買的碳權品質提升,全球碳權開發商也未放慢腳步;台灣做為供應鏈要角,仍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這也是拓展台灣國際能見度的管道。
綠領產業的專家指出,從明面上來看,美國企業確實因白宮政策影響而讓碳中和行動轉趨低調,但其對供應鏈的減碳要求、碳權購買趨勢都未見減緩,並購買品質相較過往持續提升,目前品牌大廠多僅接受英國碳信用評級機構Sylvera定義為BBB級以上的高品質碳權,意謂若其供應鏈要以碳權進行碳中和,對品質的要求也須提升。
台碳權品質堪慮 應先建立標準
台灣碳交易制度包含國內、國外2種商品,國外碳權由碳交所引入,國內則讓企業能將減量額度(俗稱碳權)上架交易,不過目前曾上架的國內碳權多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類型,就曾被專家直指在國際是中高度風險、未來恐被淘汰,台灣碳權的品質標準尚未明確建立是一大問題。
臺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TCDD)與Sylvera昨發表「界定碳信用品質《Defining Carbon Credit Quality》」,首次向台灣各界介紹全球自願性碳市場的碳信用品質最新國際評級架構,協助企業評鑑碳權的信用品質,也為台灣打造具有國際公信力的碳市場預做鋪路。
TCDD理事長黃釗盈表示,台灣企業已無法停止減碳腳步,碳權是企業碳中和的必要手段,但台灣缺乏第三方「碳權評等機構」把關品質,碳權品質參差不齊,產業、政府也對碳市場認知不一,因此更需要強化評鑑標準,也讓台灣碳交易能有更高的國際公信力。
Sylvera亞太區負責人Louis Booth表示,全球碳市場發展25年,而品質標準是真正達到碳中和的關鍵,尤其台灣企業以出口為導向,歐美客戶的淨零要求將成為廠商的壓力與機會,但相應的,碳權也有望成為投資與創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