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1-14 22:02

BASF:目前在風能領域投入大量資金

巴斯夫化學集團半世紀前終因成本考量放棄建造核電廠

尋找可替代且環保的發電方式是當今能源論點的核心,目前德國巴斯夫化學集團(BASF)也在風能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但早在1960年代,這家化學大廠就開始尋找石化燃料的替代品,惟當時並不是風能,而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核電。

為求降低對石化原料的依賴,1960年代末期, BASF化學集團開始興起在其路德維西港(Ludwigshafen)化學園區中心建造核能電廠之想法。無獨有偶,Hoechst染料廠、Bayer顏料廠及Chemische Werke Hüls等企業亦同樣對核能感到興趣。然而,這項核電計畫尚未真正開始就結束。經過近10年的爭論與計畫擱置,最終放棄的原因並非傳聞的安全問題,而是擔心成本失控。

而今日,當Google、Amazon、Oracle等美國科技企業接連宣布計劃投資SMR發電廠,即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將核能視為解決能源問題希望之際,德國對核能復興雖抱持懷疑,但其背景則與1960年代末,德國能源密集型產業面臨的情況類似。當時中東動亂造成油價上漲,出於對OPEC可能利用石油與天然氣作為政治武器之擔憂,以及石油儲備終將耗盡等考量,核能則提供相對獨立且成本較低的能源選項。僅德國Rhein-Neckar地區就規劃5座核電廠,但最終僅興建Biblis與Philippsburg 2座核電廠。

BASF當時的執行長Bernhard Timm最初認為,建造集團自己的核電廠對其核心化學製品業務幫助不大,然而在董事會成員Willi Danz的努力下,執行董事會改變主意,並於1967年3月公布相關計畫。

1968年BASF執行董事會決定由Siemens與AEG的合資企業Kraftwerk Union負責興建核電廠。1969年BASF向當時的萊法邦(Rheinland-Pfalz,邦長Helmut Kohl後為1982年至1998年德國總理)申請營建許可。兩座600兆瓦的發電廠與兩座60公尺高的冷卻塔將建於園區內,成本估計介於6至7億馬克之間,工程預計於1971年春季動工,施工期為4年。

然而,核電廠預定地所在位於化學工業區內,方圓10公里內有逾50萬人居住。根據當時曼海姆市(Mannheim)檔案,共收到49份反對興建核電廠的意見書。不過,萊法邦邦長Helmut Kohl及不久後上任的聯邦政府總理Willi Brandt等人則對核能持正面看法。但在美國,僅有非人口稠密區的核電廠才能獲准興建。

當TÜV Rheinland物理學家Karl-Heinz研究報告稱,一旦發生核災事故,將造成10萬人死亡,並對多達167萬人造成終生致命影響的消息一出,隨即引發社會轟動。1970年夏天,德國聯邦科學部部長Hans Leussink下令暫時擱置建廠計畫2年,並要求進一步調查可能造成之後果。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價格震盪令產業備感不安,但核電廠計畫仍未獲決定。最後當建造工程終獲授權,卻附帶一項新條件,即為了在發生爆炸時保護發電廠免受壓力波(包含來自過往船隻的壓力波)之影響,與萊茵河之最小距離要求從50公尺增至425公尺;這意味著舊址無法繼續保留。1976年BASF放棄核電廠興建計畫。該集團稱搬遷成本增至21億馬克,經濟成本考量係唯一放棄原因,與反核抗議示威無關。(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