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
- Lv.0
0
認同0
銅幣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電子商務的規模持續擴大,現今消費者已越來越習慣透過電子商務平台進行購物消費。從10月下旬,雙11大促開跑,今年第三季台灣線上購物(D2C+B2C)滲透率降至13%,年增率從第二季2.3%提高到第三季的3%,各大電商今年無不把握機會,加大促銷力道,提升滲透率。但盜版或仿冒等假貨問題仍充斥在電商平台上,國人在享受網路消費便捷之同時,實應慎選平台或賣家,避免產生爭端。 平台假貨問題不是只有在台灣發生,電子商務前五大市場如中國大陸、美國與南韓等,皆面臨相同挑戰。尤其跨國電商業者首選IPO美國市場,更有假貨充斥疑慮。美國貿易代表處自2010年開始,逐年公開收集提名並徵詢部會意見後進行「惡名市場名單」的公布。資策會王瑞民總監表示,一般在每年的8月底開始收集意見至10月中,並於隔年1月以「公開名單」方式點名從事或協助從事大量商標假冒或版權盜版活動的線上和實體市場,包含特定國家、地區或特定線上平台、實體市場。發布惡名市場名單目的,就是在鼓勵名單內平台或市場運營者,改善其商業模式或篩選機制等,並與執法機關合作,以解決侵權問題。 除了Amazon在美國境外的五個網站,曾在2020年被列入惡名市場名單外,跨國大型電商如蝦皮、阿里巴巴(淘寶)、拚多多、微信等,皆在2023年惡名市場名單上。再觀察今年10月公布的2024年惡名市場名單公開意見,除了Amazon、蝦皮、阿里巴巴與拚多多再度被多個利害關係人(包括品牌/版權所有者等)持續提名外,在台灣相當知名的大型電商旗下子公司被指控有大量仿冒商品,難逃在2024年的提名名單。 王瑞民指出,以Amazon為例,有部分權利人指控Amazon海外網站上顯示的賣家資訊經常有誤導性,導致消費者和權利人難以確定實際銷售商品賣家身分,而Amazon對於賣家身分的查驗亦不夠嚴謹。尤其,Amazon移除仿冒商品的流程相當冗長,根本無法提供權利人及時的權利保護。再以蝦皮為例,2023年惡名市場名單揭露,在特定國家,例如巴西、印尼等蝦皮平台上,仍存在大量仿冒商品,且蝦皮對於侵權者的執法力度低、回應時間亦相當緩慢,顯示蝦皮在部分地區仍消極處理甚或放任盜版及仿冒問題。 有心想賣仿冒品者處處皆是,跨國大型電商平台不可避免皆會面臨盜版品、仿冒品在平台上流竄問題,慎選電商平台成為重要課題。而經營台灣市場的Momo、經營台灣以及南韓市場的Coupang及經營日本市場的Rakuten等都為著名大型電商平台,但皆未出現在惡名市場名單,王瑞民指出,未入榜的平台必然付出很大成本與心力,來維護智慧財產權權利人權益,例如,主動防範侵權的檢索、加強快速通知刪除的機制以及避免重複侵權的即時帳戶處置等。王瑞民認為,電商消費既已是你我的日常,電商平台激烈競爭不言而喻,然身為消費者,除考量價格外,亦應在乎此惡名榜單對於整體電商市場警示意義,對於優質電商不計成本盡力保障權利人及消費者努力,給予更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