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28 07:34
台灣應有前瞻性的併購政策
2010-02-28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台灣的政經發展與企業生態,正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煞費思量。未來10年是台灣的關鍵年代,優勝劣敗,消長之間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寧可不慎乎?
台灣經濟自戰後50年間從廢墟中創造了舉世稱道的經濟奇蹟,發展的軌跡主要是立足於代工製造產業的基礎上,隨著國際產銷分工鍵鍊的推演,逐步向上攀升,提高台灣製造的含金量和重要性。惟在最近10餘年間,台灣經濟似乎陷入空轉的困境,其中很多企業已從早年「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中小企業型態,歷經世代交替、國際競爭、科技創新等衝擊焠煉,茁壯成長為足以馳騁世界舞台的中大型企業。不過,原先單純的「台灣製造、銷售全球」經營模式卻似乎不再奏效,取而代之的是複雜的「全球運籌」佈局。
台灣企業應如何在「代工」與「品牌」的兩難中尋求突破?如何在「價格」和「價值」的差異間取得平衡?更重要的是,以往台灣企業主要靠「自我有機成長」(Internal Organic Growth)擴充營運規模,但在千禧年後,併購開始成為企業調整體質的重要手段,如何透過併購脫胎換骨,是台灣企業不可忽視的經營課題。
回顧歷史,台灣企業的併購經驗仍在起步階段。相關併購法制也於千禧年後才陸續到位,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併購交易才開始蓬勃發展。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統計,從2002年到2008年的7年期間,台灣國內企業併購案件約1,149件,總金額約新台幣5,866億元;其中合併案占940件,金額新台幣3,193億元;分割案127年,金額新台幣802億元;股份轉換案42件,金額新台幣1,773億元。
有趣的是,台灣企業的海外併購起步卻似乎比國內併購稍早。在1987年台灣外匯管制自由化後,手腳靈活的台灣企業即開始在海外進行併購活動。可惜在這第1波海外併購潮,由於文化差異、策略模糊、規劃執行有欠專業及管理經驗不夠成熟,台灣企業的海外併購成效不彰,宏碁當年在美國併購康點及高圖斯的慘痛經驗即為著例。直到本世紀開始的第2波海外併購階段,台灣企業的海外併購才算漸入佳境。
台灣企業的併購腳步在近幾年雖有可觀的進展,但在全球併購舞台上還是微不足道。根據彭博資訊社的統計,全球併購總金額在2007年及2008年分別為4兆美元及2.5兆美元,而台灣的併購金額在2009年雖拜約36億美元的華碩和碩分割案及約100億美元的群創奇美合併案之賜,而竄升到約309億美元,但仍屬零頭小數。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的併購活動也是在千禧年後才開始起步,與台灣約當同時,但卻成長快速,從2005年的670億美元衝到2008年的2,368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政府扮演了重要推手的角色,不但在加入WTO後積極推動大陸企業進行併購做大做強,以便在國內市場開放後能與跨國企業並駕齊驅,甚至也鼓勵大陸企業積極「走出去」,加大加快海外併購的腳步。
看看台灣,無論是國內或海外併購,政府大致上都是袖手旁觀,這些年來多靠企業自己嘗試摸索。當然,兩岸經濟體制和發展階段有別,台灣政府主導經濟規劃和影響企業經營的力道不如從前,也難與大陸相比,但這並不表示台灣政府就完全無法發揮導航的作用。舉例而言,1年多前台灣政府就曾大力推動台灣DRAM產業的整併方案,試圖化產業危機為轉機,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當時各界也都寄以厚望,並且樂觀其成,可惜最後功虧一簣,殊為可惜。展望未來,併購在企業經營所占的份量更重,成敗更加可能攸關企業的生死存亡,政府應該積極主動輔導協助。
有鑒於此,筆者呼籲政府應該要有前贍性的併購政策。前瞻性併購政策可以涵蓋的內容林林總總,見仁見智,其輕重先後也會與時推移。筆者謹依目前情形,試提若干管見以就教高明:一、政府應明確鼓勵併購從合併占台灣併購案件8成以上的數據來看,台灣企業自知規模仍小,尚難與世界級企業平起平坐,必須擴大經濟規模,增強競爭實力。企業已用行動改造,政府豈可坐視。因此,政府應該明確揭櫫鼓勵併購的政策,在相關產業發展策略中,導入併購概念及方向。對併購法制應興應革之處,也應劍及履及,儘速改善,讓企業併購更加簡便可行。
二、積極培育併購人才併購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成功的併購案件,一般而言不到3分之1,反映出併購是高度專業的領域,企業進行併購時需事前必須審慎評估規劃,事後必須確實監控調適,方可奏功見效。我國大專院校的法學院、商學院和管理學院開設的併購課程不多,實務研究訓練更少。政府應該帶頭推動,讓產官學通力合作培育併購人才。在這方面,中國大陸的企業併購雖也才剛起步,但大陸政府對併購人才已是頗為重視,培育不遺餘力,值得我們借鏡。
三、正視私募股權基金,化阻力為助力私募股權基金跨足台灣雖不出幾年、卻已衍生不少爭議。持平而論,私募股權基金不外是以併購為專業的投資組合,好壞良莠都有,不應一桿子打翻滿船人。政府與其圍堵,不如疏導;與其拒之千里之外,不如引為助力來補強我國企業在併購和財務方面規劃執行的不足。
四、促進兩岸合作進軍全球大陸當前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進而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時,台灣企業當更可憑藉其製造產業的雄厚基礎,全球運籌的豐富經驗,再加上同文同種溝通順暢的獨特地位,併購在海峽兩岸「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係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長期而言可與大陸企業相輔相成,聯手進軍全球各地。政府應有宏觀的視野,協助台灣企業掌握契機,因勢利導。
有道是:「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台灣只要重新激發早年堅忍奮鬥的態度和開闊恢宏的格局,學習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管這巨人是中國、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台灣就有可能借力使力,再創新高。透過併購,合縱連橫,是台灣企業突破困境的一條出路。台灣政府應有前瞻性的併購政策,俾能引導徘徊於十字路口的台灣企業立定腳跟,確定方向,再度大步往前邁進,創造第二個經濟奇蹟。(作者黃日燦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