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jf999 放長假2轉待命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4-29 14:36
社評---大陸股市飆漲與國企資本輸出
大陸股市飆漲與國企資本輸出
社評
大陸股市出現令人驚訝的飆升行情,市場都將焦點放在人民銀行連番調降準備率、寬鬆市場資金超額流動的政策。實際上,拉升股市只是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調整經濟結構的工具,中南海政策的核心在國企改革,以高漲的國企總市值,進行資本推動的購併,不論是石油系統、金融系統乃至電力系統,都要藉著龐大的總市值推動國內與全球購併。簡而言之,「資本輸出」乃是這波改革的核心。
習近平自十八大上任後持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直至三月中旬兩會結束,財政部推出地方債置換計畫,國務院國資委推出國企改革頂層方案,更以突破性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佈局「一帶一路」政策,習近平版的振興經濟三支箭,勢必將中國經濟發展導向新的軌道。
四月下旬,國務院國資委更就中央級國企重組下發文件,將在分類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兼併重組。據了解,國資委的目標是將中央國企的數量「進一步縮減至 40家」。這是一個極其大膽的規劃,因為目前中央級的國企還有 112家企業集團,如果最終目標要縮減至40家,意味著剩下三分之一,其中不只涉及龐大的整併與組織改造,更將出現無人可及、超越所有財星五百大的超大型企業。
國企改革一直是經濟施政的重點工作,從鄧小平、江澤民乃至胡錦濤任內的經濟改革政策,均以國企改革為核心,九O年代朱鎔基處理三角債問題、放棄承包制,更形塑了現今從中央到地方國企企業化經營的基礎。本世紀初的胡溫十年任內,已經以國企整併為軸心,中央直屬央企的家數,從196戶持續下降至目前的112戶。
更重要的是,在央企不斷重整的過程中,經由資本運作創造出超大型的企業,央企的總資產平均值從2003年的人民幣425億元,增加到12年底的2,400億元,也就是說,112家央企,幾乎都是總資產達到新台幣一兆元的超大型企業。在《財星雜誌》(Fortune)定期公布的全球五OO大企業中,有超過十分之一、六十家是中國的國企,若加計政府為主要股東的民營企業,進榜家數更達100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今年上海股市大漲一倍,更讓央企的資本規模大躍進。以總市值來計算,112家央企集團公司,共有277家A股上市公司,合計的股票總市值已經超過人民幣10兆元,高漲的估值,為進一步的企業購併提供了豐沛的火藥。尤其是這波以龍頭國企漲幅最大,未來幾個月挾龐大的資本實力與被購併公司進行換股,讓原本看似高難度的國企合併,獲得充沛的潤滑劑,更容易朝向40家央企的目標邁進。
事實上,國資委已經選定國企改革的龍頭企業,指定中糧集團、國藥集團、國投集團等六大央企集團,作為改革的試點。去年底,中國華孚貿易集團發展公司併入中糧,今年則剛剛落實南車與北車集團的合併;在電力方面,中電投資國家核電集團合併也已經啟動,可能組建成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另外,兩家鐵道的龍頭企業,中鐵集團與中鐵建集團,也將組成全球最大的鐵路集團公司。
大陸如果持續完成央企合併的政策任務,將出現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團、最大的電力集團、最大的消費食品集團、最大的鐵路集團、最大的工程建築集團,乃至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事業,都將躍居地球上所有企業集團的冠軍。如同「一帶一路」的劃世紀宏圖,央企的合併將是既宏偉又充滿挑戰、無人可以想像的龐大試驗,勢必徹底改變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樣貌。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央企的整合不只是國內的整合,更將藉著「一帶一路」,在輸出中國製造的實力與基礎建設的同時,同步進行龐大的資本輸出。北京的政策方向很明確,要落實「中國製造 2025」的目標,就必須全面結合從能源、技術到資本的全面輸出,而高漲的央企股價估值,正是進行跨國企業購併、合資的最佳武器。
台灣面對來勢洶洶的資本輸出,能夠著力之處似乎不大。習近平、李克強打造全球第一的央企巨獸,讓台灣的龍頭企業不論是台積電、中華電、中鋼、甚至台塑集團,都有可能成為央企購併標的。我們今天看到大陸股市的飆漲,不能夠只想著「台港通」、「台滬通」這種股票炒作的枝節,而應該密切掌握北京國企改革的進度與企圖心。大陸過去成為全球製造業的基地,如今正以超額的人民幣打造不曾想像過的資本輸出計畫,台灣對此變局不能夠鴕鳥式的「以不變應萬變」,有意角逐 2016年總統大位的政治領袖,以及所有企業領導人,都必須密切掌握大陸國企改革的進度,並且即時調整因應的對策。
日期:2015年0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