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就派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15-01-21 10:37

一吃飯就胸悶!罕見食道憩室惹禍

一吃飯就胸悶!罕見食道憩室惹禍
華人健康網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5年1月20日 下午8:02
相關內容
食道憩室的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形成原因與食道肌肉運動不協調有很大的關係。(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觀賞相片
食道憩室的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形成原因與食道肌肉運動不協調有 …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別小看吃飯時的身體異常反應!從事水電工作的42歲柯先生,去年7月感覺吞嚥不順,一吃東西就感覺胸悶不適,初期以為是腸胃不適,但就醫檢查意外發現食道有突出憩室,確診為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的「頸部食道憩室」,隨後經手術切除,才免於嚴重吸入性肺炎和惡性病變等併發症的發生。
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吳政元表示,食物進入口腔,咀嚼後會通過約25公分長的食道,再通往胃部消化。若食道肌肉運動不協調,吞食硬物容易從食道黏膜較薄弱的區域往外膨出,形成突出囊袋,即為「食道憩室」。
食道憩室的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一,初期的臨床症狀為輕度吞嚥困難、有卡咽喉或胸悶感、食物反流、口腔異味、睡眠易發生嗆咳等症狀;晚期會吞嚥疼痛、飲水有咕嚕聲、呼吸道感染或吸入性肺炎等症狀;隨著食道憩室中的食物日漸堆積,嚴重會出現反覆呼吸道感染、嚴重吸入性肺炎、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出血、瘻管,有的甚至有惡性病變可能。
吳政元醫師表示,由於柯姓患者的「食道憩室」位於食道跟下咽部交接的地方,囊袋呈不規則形狀,組織嚴重沾黏,若不積極治療,極可能會隨著食物堆積越多,提高食物逆流和併發呼吸道胸腔感染的風險,因此建議施行「食道憩室切除與環咽肌切開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免除後患。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