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了 發達集團監事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12-31 14:39

現在青年不婚、不生、不成家

前青輔會主委鄭麗君曾在演講中指出,青年本應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不過曾幾何時,社會卻開始把這一代年輕人視為「問題」,而青年政策也淪為「以處理問題為導向的政策」!
鄭麗君的感嘆,其實也是許多人心中的共同疑問。擺在眼前的現實是: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青年男女的初婚年齡及首次生育的年齡也逐年遞增,但生育率卻節節下降。根據內政部的最新統計,2007年我國生育率再創新低、僅1.1人,已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不 婚、不生、不積極就業、不願承擔家庭與社會責任,似乎成為現代年輕人的共同圖像。然而,放棄或延緩成家立業的決定,對他們來說,究竟是經濟因素或個人價值 的選擇?政府又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支援,來鼓勵並幫助他們完成人生大夢呢?這些議題看似平凡,沒有「拚經濟」等口號響亮,卻是決定國家未來前途的最關鍵因 素。
「每個人都隸屬一個世代,……不論你喜不喜歡,我們在成長歷程將要體驗的文化,在我們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被決定好了,……年輕時期形塑你的社會,將會跟隨你一輩子。」
這段序言,來自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珍.特吉的著作《Me世代──年輕人的處境與未來》。書中她分析累積60年、超過130萬人次填答的龐大問卷資料,並整理出現代年輕人與過往世代的重大差異。
兩代青年的處境
她 發現,這些在1970至1990年代出生、年齡介於15至35歲的美國青年,成長在經濟不虞匱乏的時代,完全不認識上一世代那種把個人義務、家族責任看得 比自我權利還重要的過去;他們強調個人主義、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對未來抱持高度期待,卻生活在大學學費難以負擔、工作更難找、即使是雙薪家庭也很難買得起 房子的現實困境中……。
這種童年與成年、期待與現實間的落差,以及對自己可能「生不逢辰」的焦慮和徬徨,其實不僅是美國,也在歐洲、日、韓及台灣等地的同輩青年中出現。
在 台灣,目前20至35歲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親,多半是1948至1962年間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嬰兒潮世代生於困頓,卻成長於百廢俱興、希望無窮的 「大重建時代」;1970年代的經濟起飛,更讓許多人在30出頭時,已擁有穩定的工作;表現優異者,可能已是小有成就的中階主管。對他們來說,在35歲前 實現「經濟獨立」、「結婚成家」、「生養子女」等社會對年輕人的共同期待,普遍顯得游刃有餘,彷彿是順水推舟一樣地自然且無須躊躇、質疑。
做 為現今社會的重要支柱,嬰兒潮「倒吃甘蔗」的人生圖像十分鮮明,然而他們子女的故事卻恰似相反。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就被嬰兒潮父母捧在手心、呵護長大,求 學時期又歷經多次教改,使得原本只有秀異菁英學生才能徵逐的大學及研究所窄門,也變得唾手可得。然而,人生的艱困,卻從踏出校門的那一刻展開。
考驗,從踏出校門開始
台 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舉民國70年代出生的「七年級生」青年為例,他們在上小學前台灣已解嚴,整個社會氛圍是放鬆的,從不知何謂宵禁、報禁,更不曾走上 街頭怒吼抗爭;等到他們有投票權時,又剛好經歷首次政黨輪替與民主深化。換句話說,這群年輕人的成長過程,恰為台灣經濟穩定且政治上最開放、最進步的年 代,因此他們無論是觀念養成或者生活風格的選擇,都是自由、多元且不拘形式的。
不過到了最近10年,也就是他們初出社會的關鍵10年,台灣島內的經濟景氣已開始走下坡,製造業紛紛外移、國內產業的升級轉型則是青黃不接,致使工作機會大幅減少;兩岸長期的政治對峙,更使外資對台灣漸失信心。
「這群年輕人還來不及嚐到開放社會所醞釀的美好果實,就先被迫體驗結構性經濟停滯所帶來的苦果,」李明璁說。
於 是,他們一出校門,就不得不面對青年失業率超過10%、就算大學畢業,平均起薪只有二萬六千多元,約為全國勞工平均薪資6成的低所得現況。近5年更慘,國 際大宗物資及油價飆漲,通貨膨脹壓力日益嚴重,即使基本生活支出都捉襟見肘;房價則是節節飆升,想在首善之都台北市買房子,得不吃不喝一、二十年,才有機 會實現夢想。
全球化衝擊
前青輔會主委鄭麗君曾指出,若說參與台灣民主變革的「五年級生」為「學運世代」或「民主化世代」,新世代的「七年級生」則是所謂的「全球化世代」。全球化加劇職場競爭的白熱化,是全世界青年共同面臨的困境。
由 於資本、技術全球流動,工作機會也以全球為競爭範圍。換句話說,要找工作,不只得打敗國內的競爭對手,還必須贏過中國、東南亞,甚至印度的年輕人;「薪資 向低處拉平」則是另一個負面影響,當企業主能以低薪在越南找到人力時,就不會願意以高出數倍的薪資,在台灣聘請技術等級差不多的人才。
因此,工業先進國家的全球化世代青年,必須跟緊國內產業的升級腳步,頂尖菁英固然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薪資及前景俱佳的工作;但若學歷、能力落後者,對不起,恐怕就得先屈就低薪、派遣或打工兼職的工作,然後再等待時機、轉換跑道。
全 球化也凸顯了世代不平等的問題。在歐美、日本等國家,經歷高度就業、經濟榮景的嬰兒潮世代及其父母那一代,退休後多數可享受優渥的老人年金,而且拜醫療進 步之賜,預期壽命也節節延長。然而為了照顧這群高齡者而產生的財務負擔,卻全壓在人口越來越少、所得也相對偏低的年輕人肩上。
不婚、不生、不成家
這種世代之間的相對剝奪感,在退休福利不算優渥的台灣相形輕微,但「勞保破產」、「健保破產」的陰影深重,也讓一切剛起步的年輕人,多了一份不確定感。
除了就業競爭轉趨激烈,「不婚、不生」、不輕言成家,則是新世代青年予人的普遍印象。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平均初婚年齡為男性31.0歲、女性28.1歲,實際結婚對數則僅十三萬一千多對,較1997年的十六萬八千多對,短少了將近22%的比例。
生 育率遞減及生育年齡漸增的速度更是驚人。據內政部統計,我國婦女生育頭胎的平均年齡,已由1997年的26.3歲,上升至2007年的28.5歲;30歲 以上才生育頭胎的比例,也從1997年的26.2%增至42.6%。生育率方面,則由1997年1.77人降至2007年1.1人,「少子化」現象比日本 (1.32人)還要嚴重,台灣生育率之低落,已位居全球之冠。
除了不婚、不生,許多人成年後仍選擇與父母同住,成為所謂的「單身寄生族」,導致獨立購屋成家的年齡也不斷往後拖延。
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也顯示,今年第一季,全國平均購屋年齡為37.7歲,台北市則為39.2歲,已超過了行政院規劃中的「青年安心成家」優惠貸款的39歲上限。
「草莓」?「榴槤」?
「不婚、不生、不成家」,可能是經濟條件緊縮下的無奈選擇,但也不乏是個人重視自我權益的自然反應,看在上一世代眼中,有時難免又氣又好笑,頗有恨鐵不成鋼之感。
正 如「草莓族」一詞已成為現在年輕人的共同代名詞,形容他們外表及學歷光鮮亮麗,但抗壓力及挫折忍受力均低,好似草莓般一捏即碎;1111人力銀行今年5月 的調查更顯示,高達42%的大學以上畢業生,鎖定的求職目標,竟是工作內容輕鬆的行政總務、秘書及總機等職務,他們甘於成為「薪水低、職位低、成就低」的 「三低族」,只求能準時下班,日子過得自在就好。
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更以「榴槤族」一詞來形容:榴槤營養價值極高,但有著滿身是刺的硬殼、氣味又難聞,就像是現在的年輕人,即使受過高等教育、專業能力也不錯,但在職場上卻「老擺著一張臭臉,只願窩在殼裡過自己的日子。」
「落伍的意識型態」?
面對這些社會及職場加諸年輕人的負面評價,同屬30世代青年的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認為,這種「個人歸因論」的說法不盡公平。
李明璁指出,台灣在最近幾年已逐漸轉向強調「消費美學」,與其用個人成就或名片上的頭銜來定義「我是誰」,不如說是外在的穿著打扮、開什麼車、使用什麼酷炫電子設備、到哪裡吃飯、和誰交往、一年出國旅遊幾次等瑣碎事項,這些吃喝玩樂水準,才是評斷個人價值的關鍵。
「在 這種氛圍下,年輕人當然會轉向希望過一種更自由、更有品味的生活,至於收入只要夠用就好。」李明璁分析,年輕人不願為公司賣命、不想往上爬,因為要獲得成 就,就必須犧牲更多的私我時間和空間,而這正是他們最抗拒的。當然,這也意味著在職場上理想的機會其實並不多,「既然只有非常前面的一小撮人才能成功,我 又何必太努力呢?」
李明璁強調,「青年有做夢的權利,不應該框限他們的想像。」社會要求年輕人「30而立」、「成家立業」,其實是一種「落伍的意識型態」,隱含著性別、階級、優劣勝敗等各種傳統偏見,「早就該打破了!」
青年政策的兩難
父母、社會、產官學界乃至於青年自己,對於年輕人的未來看法分歧,期待及要求也各各不同,反映了青年議題的難解與複雜。原本立意甚佳的政策,若沒有多面向的考量社會現實,有時反倒會引來更大的爭議。
法國政府在2006年推出的「首次雇用契約」法案即是一例,法案規定企業若雇用26歲以下青年,試用期可長達兩年,在這段期間內,雇主不必提正式理由即可解僱他們。
該 法案的原意,本是為了解決法國高達25%、長年來束手無策的青年失業率,希望企業至少願意給年輕人一個進用的機會,沒想到卻引起青年學生及工會團體的強烈 反彈,數百萬名示威者湧上街頭,罷課、罷工,之後又引起不堪其擾的民眾上街「反示威」,結果演變成為繼1968年學運以來,法國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事件。
台 灣原本規劃2009年實施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6個月)」政策,也引來相當大的爭議。這項政策原本是希望以薪資補貼等誘因,提高職業婦女的生育率,卻遭 到企業界強烈反彈,婦女團體也批評,現在職場競爭激烈,若無相關配套措施,年輕婦女「即使法律規定有假、有錢,誰又敢隨便申請?」
尊重選擇,給予幫助
青年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站在國家及種族永續生存的立場,年輕人若不願成家立業、不能承上啟下,而淪為世代傳承中「失落的環節」,所造成的衝擊將是難以想像的。
因 此,對那些不願套上工作及「家」鎖的年輕人,社會除了尊重他們的個人選擇外,也應適時提醒他們「先想想30年後你希望如何定位自己,再來決定眼前要如何抉 擇」。至於那些有決心走向成家立業的艱困道路的年輕人,國家則責無旁貸,必須提供足夠的支援,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夢想。
畢竟,青年大夢,每個人的夢想及實踐方式容或不同,但都要清醒地勾勒藍圖,踏實地築夢,在人生回首時,才能了無遺憾吧。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